廣東省某醫院除了危重癥的患兒之外,對兒科普通門診、急診暫停服務;江蘇南京一家三甲醫院由于唯一的兒科醫生生病請假,兒科暫時關閉……近段時間,多地醫院傳出了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
春季是兒童發病高峰季節,近日,在太原市某幼兒園,一個班20多個孩子,十幾個都因生病請假。類似情況在很多幼兒園都存在,就連小學,一個班級有幾個孩子因病請假的事也不少。
生病的孩子這么多,去醫院就診困難嗎?我省是否也存在兒科醫生不足的情況?兒科醫生為什么會短缺?連日來,記者就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半夜給孩子看急診 排了仨小時還看不上病
"前幾天,我兒子半夜發高燒,就帶他去了省兒童醫院看急診。沒想到病人太多了,等了3個小時,次日凌晨兩點了,都沒輪到給我孩子看病。"談及兒科醫生緊缺的情況,家長李女士深有體會,說看門診等兩三個小時是常事,但她沒想到急診也得排這么長的隊。覺得實在不能再等下去,她就趕緊帶著兒子去了太原市婦幼保健院,還好那里病人相對少一些,"當時是兩個醫生,如果醫生多一些,應該會快一些。"
在太原市婦幼保健院,醫生同樣忙得不可開交。3月21日,記者來到這里,下午的開診時間是14時30分。14時多,3個掛號窗口前均已排起長長的隊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下午人少點了,上午病人更多。
一下午,各個兒科診室都是爆滿。17時50分許,在其他單位,人們這會兒或許已經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但十來平方米的診室里依然擠著許多人,心急的家長同時把三四張化驗結果遞到醫生面前。還不時有家長進來詢問能否加號。"真累啊!"18時30分許,推遲了半個小時后,終于可以下班,出專家門診的副主任醫師郭燕華摘下口罩感嘆了一句。一下午的時間,郭燕華看了39位病人,其中最小的出生剛剛16天,最大的10歲,多數病人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病人多了就得加班,看著家長領著那么大點的孩子,在那兒等上三四個小時,咱哪能忍心走啊。"
從14時30分上班到18時30分,4個小時里,記者記下了郭燕華所有的看診情況,她總共接待了近80次病人及家屬,中間沒有喝過水,沒有上過廁所,沒有接過電話,除了起身給孩子做檢查,沒有做過任何可以舒展一下身體的動作,但工作結束后,她只說這些都是正常的,"不喝水不上廁所,我們當醫生的,就得跟仙人掌似的。"
所有的病人都離開后,記者才從郭燕華口中得知,這樣的出診,她每周有三到四次。她是屬于急診科的,除了出門診,她還有值急診的班。21日這天,她早上7點才剛剛下了夜班。沒休息幾個小時就出門診了。
壓力大、糾紛多、掙錢少 兒科醫生這活兒真不好干
郭燕華這一下午的經歷,是兒科醫生的常態。他們除了出門診之外,都還有很多工作。
太原市婦幼保健院人事科科長郝震敏說,他們醫院新生兒科、兒內科、急診科共有29位兒科醫生,每個人都經常加班加點,每周的工作時間"平均都在44個小時以上。"加了班,醫生們也不能輪休,有的醫生補休時間攢了100多天,但"根本沒時間休".
省兒童醫院醫務科主任于雁玲也說,兒科醫生嚴重短缺,醫生們不得不上了夜班之后,又連軸上白班,上午要查房、處置,下午休息一下,晚上繼續連軸轉,手術科室的醫生還得做手術,下了手術臺還得觀察,還得寫病歷,48小時回不了家的情況也是常有的,"忙起來在樓道里都是一路小跑。"
身體累,心也累,但更讓醫生們頭疼的是糾紛。因為他們面對的都是小孩,不會說話的,不能清楚表達的,溝通起來本來就困難,孩子的病情變化又比較快,前一天檢查可能只是咳嗽,但第二天可能就變成肺炎,孩子生病了,家長本就焦急,又對疾病的變化不理解,導致糾紛也比較多。兒科醫生是個高風險的職業,多位受訪者都這樣表示。
郭燕華接診的39個病人中,僅有兩個是建議住院。其他的除了做血常規外,只有兩個做了B超檢查。多數病人都是吃藥治療。與成人生病動輒做各種檢查相比,兒科的處置費用明顯比較少。這也導致兒科成了醫院中最不賺錢的科室,甚至經常處于收不抵支的狀態。科室不掙錢,醫生掙得自然就少。據業內人士透露,兒科醫生的收入與成人科比起來,明顯少得多。有的醫生雖然看起來掙得不少,但是是用加班加點換來的,分攤到單位工作時間的收入其實很低。
兒科醫生流失嚴重 有的醫院縮小兒科規模
"現在好多綜合醫院的兒科都縮減了。"多位被訪者都說了這樣一句話。據相關人士介紹,兒科縮減大概從2000年開始,現在,即便是三甲醫院,也有一些只有門診沒有住院部。縮減規模,一方面是由于兒科不賺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兒科醫生流失比較厲害。沒有醫生,兒科自然無法運行。"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流失比較厲害。"李亞蕊是省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山西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她告訴記者,同樣是醫生,有的可以花1毛錢的勁兒掙到5毛錢,但兒科可能就是花1塊錢的勁兒掙5毛錢。綜合醫院里,兒科醫生容易存在心理不平衡,所以很多人就轉行了,離職或者轉成人醫生。兒童專科醫院相對好一些,是因為大家的工作強度、收入都是一樣的。
其實,兒童專科醫院也存在醫生流失的情況。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分管兒科的鄭副院長告訴記者,他們醫院的兒內科最多時有11個醫生,現在只有8個醫生。新生兒科最多時有十三四位醫生,現在連主任在內只有9個人。省兒童醫院是我省最大的兒童專科醫院,目前包括門診在內有將近20個兒科專業。該院醫務科主任于雁玲說,他們同樣存在臨床兒科醫生流失的情況,有的醫生從臨床改到輔助崗位。而且,今年醫院就有一大批醫生要退休,缺臨床醫生的情況也很嚴重。
兒科專業恢復招生 有望迎來兒科第二個春天
兒科醫生短缺,除了流失嚴重外,新人補充不上也是一大原因。兩家兒童專科醫院都提到,醫科大學的兒科本科都是停招的。
李亞蕊另一個身份是山西醫科大學兒科醫學系主任,為什么停招?她告訴記者,這幾年不招兒科本科是根據國家政策進行的。1998年,國家專業目錄里取消了兒科專業,學校就停招了。2004年,送走最后一批兒科專業學生后,國家又開始允許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招生,但是,2011年,國家又取消了兒科方向招生。所以,今年畢業的是目前在校的最后一批兒科方向學生。
2月24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發布消息稱,兩部委將采取多項措施,恢復兒科本科招生。
根據以往情況,愿意報兒科的學生多嗎?李亞蕊說,山西醫科大學2011級兒科方向學生目前有32人,當時的招生計劃是40多個,但報名的人少,最后只招到這么多。而且,學生們在報考醫學院校時,就已經有了初步設想,有的人學完本科,就報考其他專業的研究生,跳出兒科專業。"現在的年輕人當兒科醫生,一個是要有勇氣,一個是要適應。"李亞蕊說,兒科屬于高風險、掙錢少、勞動強度大、需要的技能特別多的學科。如果真的不適應,工作中老是無精打采,就容易出事,而且,自己身體也容易搞垮。另外,當兒科醫生必須有來自家庭的強大支持。準備從事兒科,必須做好這些準備。
雖然招生困難,但李亞蕊認為,恢復兒科本科招生將迎來兒科的第二個春天,畢竟,如果一直處于沒有儲備醫生的狀態,兒科醫生就會越來越少,他們的負荷就會越來越重,也就會導致流失越來越嚴重。"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我都擔心我孫子將來沒人給看病了。還好,現在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了。"
應對兒科醫生不足 多項措施培養人也留住人
據省衛生計生委會同省社科院進行的測算,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全省平均每年將新增出生人口10萬人左右,年出生總人口50萬人左右。目前山西全省兒科開放床位10233張,在編兒科醫生2324人,護士(師)3283人,按照年分娩量50萬人測算,尚缺兒科醫護人員5000名。
不過,恢復本科招生,并不能解決當前的短缺問題。因為從招生到上崗至少得需要11年。5年本科,3年研究生,然后是3年的規范化培訓。兒科醫生多是女性,女性上崗后,還面臨結婚生孩子的問題。所以,短期內兒科醫生緊缺的局面仍然存在。
對于目前的兒科醫生緊缺局面,多位受訪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一、提高臨床兒科醫生的待遇,不要讓現有的兒科醫生再流失。二、醫科大學兒科實行定向招生,從哪兒招的學生,畢業再到哪兒去。而且,越是邊遠的地方,工資也要越高,把醫生留在基層。三、提高基層醫生的水平,太原的醫生下鄉時要學著帶會基層醫生,教會他們面對不同病患第一步該做什么、第二步該做什么,到第三步了,確實還解決不了再轉診。而不是第一步就讓到太原看病去。
事實上,針對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主管部門也有了計劃。記者從省衛生計生委獲悉,我省將重點支持兒童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含中醫院)兒科基礎設施建設、診療和救治設備配備,1到2年內,省、市和人口集中的縣設有兒科區域診療中心。而且,我省計劃在國家的年度培養計劃基礎上,額外增加兒科專業的免費訂單定向名額,獲得醫學本科學歷和執業資格后到縣級以下醫療機構服務,培養經費由財政給予專項補貼。此外,我省要把兒科醫生隊伍納入"百千萬衛生人才培養工程",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經費上優先保障,在項目上重點考慮。
延伸采訪
兒科醫生有多難招一位人事科長的愁
2016年1月,太原市婦幼保健院發布了急招醫師的公告,其中包括兒科醫師。記者就此采訪人事科長郝震敏時,她一臉愁容。
2015年,太原市婦幼保健院曾公開招聘在編兒科醫生,郝震敏說,當時是兩個崗位,應該是最少報夠8個人才能開考,但最終只有兩個人報名,根本沒辦法開考。聘用制人員的考試,他們去年組織過三次,在太原市衛生局網站、本院網站以及其他各類網站發布過消息,還多次參加了醫科類院校的招聘會,但情況仍不盡如人意,報名的人非常少。
就算招聘到了醫生,能留下來的也非常少,"我們曾經一次招聘了4位兒科醫生,一個季度之內,4個人陸陸續續全走了,有的人嫌強度高,有的人嫌收入低,還有人是考上了縣區的在編醫生。"郝震敏說,2016年2月初,也就是春節前兩三天,他們還在組織招聘、體檢,讓她高興的是,這次招了7名醫生。春節過后,這7名醫生都來上班了。
更讓郝震敏發愁的是,現在醫院是87張兒科床位,29名醫生已經是滿負荷、超負荷工作。新院建成后,床位將增加到1500個床位,作為一個人事科長,她發愁怎么才能招到那么多醫生,"下一步醫院要建立很多個亞專業,現在的問題是招不到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