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年來,全國多地曝出醫生書寫隨意,甚至酷似"天書",讓病患者捉摸不透。近日,江蘇連云港市民反映,在就診過程中,從鄉鎮醫院到大醫院都存在病歷和處方本字跡難認的情況。
病歷和處方字潦草難認,已然成為許多醫生的標簽和代名詞,公眾對此并不陌生。醫生何以在病歷或者處方上字跡潦草,晦澀難辨,其因不外乎如下幾種,一是工作太忙節奏太快,無法做到規范書寫,為提高效率就只能出此下策;二是逐利的潛規則使然。在以藥養醫的大背景下,處方中藏著太多的秘密,一些醫生為了開新特藥或者回扣藥,就會使用代碼或者難以辨認的處方;三是工作過于隨意的習慣使然,當得過且過成為一種行業風氣之后,那么病歷書寫的細節之美,也就會被拋至一邊。
以管窺豹,公眾之所以對潦草病歷如此心存芥蒂,根子上還是對醫療行業某些不規范的行為有著切身感受。除了看病貴和看病難之外,還有就是"看病快"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自己如同流水線上的一個物件,在短暫的停留之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以至于內心有很多想與醫生交流的內容,也因為醫生一張字跡潦草的病歷而收場,那簡短而迅速的就診體驗,讓人感到了如同"天書病歷"一樣粗糙而隨意。
當然,這種現象并非出現在"一票難求"的大醫院,即便是一些小診所或者人流量不大的社區醫院,"天書病歷"也成為常態。未能獲得賓至如歸的感覺,沒有得到預期中的醫療效果,尤其是沒有得到人性化、個性化的對待,是醫療行業亟待改進之處,也是公眾內心最期盼之處。
據報道,繼"掃貨潮"后,不少中國游客的赴日游又多了一項行程--體檢看病,很多人的感覺是,日本就醫環境非常好,最關鍵的是醫生態度認真、非常耐心。他們會向患者把病從頭到尾解釋得非常詳細,包括這類病的發展趨勢,讓病人放下心。
其實從制度層面,日本有《診療情報提供指南》等規范,國內也有《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等標準,但顯而易見的是,寫于紙上的制度未能得到執行。
基于此,依然離不開科學而規范的制度安排,尤其要注重管理的細節并使之具有可執行度。其次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讓病歷從手寫到電子版轉換;最后,則要通過醫療制度的持續改革,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和強化內部管理,讓患者的地位不斷得到提高。當整個就醫過程變得更為精細、嚴謹和耐心之后,那么病歷書寫才會變得更為自然而規范,并成為優質服務的重要標簽。
此外,不得不考慮的另一重現實是,我國醫生普遍面對著過于繁重的工作任務,而醫療診金卻又無法與診療水平相對應,醫生的價值未能得到完整的體現。在此環境下,呼吁個性化與人性化的醫療體驗,還有賴醫療體制全方位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