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男子劉某因車禍被轉院至徐州醫學院附院做胸腔手術。出院第二天拍CT顯示,右腎消失。醫院承認其腎臟消失,醫生稱腎臟或是“瞬間萎縮”。徐州警方調查8個月,至今無結果。
腎臟消失原因尚未查明,也不能隨意蓋棺定論。但沸騰的民意依舊將質疑的矛頭指向醫院。究竟是醫生醫術不精?不醫護人員責任缺失?還是醫院管理的混亂和醫療服務行業的痼疾?
畢竟此類事故并非各例,比如在湖北,有八旬老人右腿了,醫生卻替其“接”了左腿;緊接著就出現患者左腹股溝卻右側挨刀的事情。烏龍手術一再上演,離奇醫療事故頻繁發生,加之“可能是腎臟瞬間萎縮”此類不負責任的回復,除了給患者造成痛苦之外,還加重了醫院和患者之間的信任危機。
有質量的安全的醫療服務是醫患互信的基礎。當我們不知道哪個醫院是安全的,當我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放心地將患者的生命交付給醫生,當我們將一切懷疑投向醫療行業,當我們心中“醫院”“醫生”“醫療”淪為“劊子手”“紅包收割機”的代名詞,安全與安心要何處安放?然而如何才能阻止悲劇頻發,醫患沖突加劇,不信任情緒漫延?
首先醫生應該牢首底線。莫讓“醫者仁心”成為過去式,莫讓手術刀成為牟取私利的進階梯,莫讓患者和他的家庭的托付竹籃打水。 其次,醫院自身要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確保把安全核查制度落到實處,為患者提供安全的醫療服務。最后,衛生行政部門需要加大監管力度。比如,衛生部于2010年就表示將對醫療機構的醫療安全事件進行統計排名,嚴重的將通報并實行責任追究。如果某醫院被通報醫療事故發生得多,患者自然就會用腳投票。用醫療事故黑名單來督促以期有效提高多數醫療機構的服務意識和水平。
子貢曾經問孔子怎樣治理天下,孔子曰“立國之道在于足食足兵足信”,子貢又問“逼不得已去之,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貢追問“逼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說:“去食”。
寧可不要軍不要糧,也不能失去百姓的信任。醫患關系類比之,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