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艾滋病八年后,竟然奇跡般地"康復"了,后經證實他被誤診。河南農民楊守法不相信這是命運開的玩笑。八年多的"被艾滋"生活,改變了楊守法的命運,今年已經53歲的他孤身一人、病痛纏身,生活也沒有著落。
或許在不少人看來,楊守法是這起事件中唯一受害者,而事實上受害的又豈止是他一個人呢?受害的還有醫療衛生機構本身。要知道,這次事件嚴重消耗了醫療檢查的公信力。若日后再遇到一些醫療查體,被查體者是不是也會懷疑查體結果的真實性呢?
據悉,2003年楊守法參與的艾滋病篩查是一次全省范圍的大規模普查,這項工作是為了維護公共衛生安全,采取有針對性措施,維護基層群眾的身體健康。不難看出,這一活動帶有公益性質,是替百姓健康著想的民心工程。只是,在篩查中出了這樣大的"婁子",未免讓為民的好事變了味道。盡管楊守法被誤診的事件屬于概率極低的個例,但對其本人和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大事".一次誤診讓他的生活希望破滅,一次誤診讓他妻離子散,一次誤診讓他被人視之色變,這樣的遭遇怎不令人同情、怎不令人感到義憤?而人們的同情與義憤交織在一起,透支的正是醫檢的公信力。
誠然,楊守法當初被誤診有篩查技術和設備落后等客觀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楊守法被誤診與人為的疏忽和大意有關。須知,任何醫檢的技術設備都是被人控制的,經過人們的努力,一些技術設備不足的劣勢是完全可以彌補的。比如,在當年中國"兩彈一星"的研發中,不少項目和環節都是靠著科學家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來完成的。像醫檢這樣的技術活,也應當有人為破解困難的辦法。而在這起誤診事件中,最令人不解的地方是,在沒有完全證據證明楊守法就是艾滋病患的情況下,僅憑"似曾相識"就草草定性,這至少說明,當時醫檢中的病情定性會商制度存在缺陷。
令人欣慰的是,多個醫療機構的醫檢結果推翻了原來的醫檢結果,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同時,終于還被誤診者一個心安。但往往很多事情都是木已成舟、無法更改的,一旦出錯,損失便無法挽回。顯然,楊守法被誤診事件造成的損失很多都難以彌補,這其中就包括被透支的醫檢公信力。既然如此,相關方面就應當認真思考這一事件的影響與損失,進而構建起預防醫療誤診事件發生的長效機制,以嚴謹細致的工作,將醫療誤診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進而換回人們對醫檢的客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