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破解看病難之問題,就必須發展社區醫療,要發展社區醫療工作,就必須在就診流程上形成一條首診上社區的可操作流程,只要首診能在社區完成,大型醫院沒門診也就可期。
近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廣東省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鼓勵大型醫院逐步取消門診地改革方向,志在改變"小病也去大醫院"的現狀,引發社會關注。
應該說,上述《方案》體現的正是中國醫療改革的方向。大量事實已經證明,居民之所以到大醫院看病難,與社區醫療長期未能發揮其應有作用有極大的關系。所以,欲破解看病難之問題,就必須發展社區醫療,要發展社區醫療工作,就必須在就診流程上形成一條首診上社區的可操作流程,只要首診能在社區完成,大型醫院沒門診也就可期。
很多人可能覺得社區醫生的水平不行,難以承擔首診的責任。這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醫院分為三個級別,就如同我們的學校分為大學、中學與小學一樣,雖然整體的學術水平上存在差距,但這種差距并不影響各自教育屬于自己的學生。小學老師傳授的內容,嚴格意義上說大學教師也能教,但大學老師未必就比小學老師教得好。現在的醫療秩序,就像大家把孩子從小學就送到大學里面去尋求最好教育,其結果必然是小學生沒有教好,大學教育也受影響。
社區醫生與綜合醫院的醫生相比,可能在每個具體的專業領域中存在診療技術的欠缺。但社區醫生的強項是全,一方面利用社區與居民距離上的近保證信息獲取全,另一方面,社區醫生不要求專業深度,但其專業覆蓋一定比專科醫生全,以利于早期的癥狀鑒別。社區醫生的這種能力,在綜合醫院中是沒有機會打磨的。因此,社區醫生不是低水平醫生,只是專業方向不同而已。
盡管這樣,誰來當社區醫生依然是發展社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待遇低、前途差這是困擾當前社區醫生的主要問題。沒有足夠社區醫生,社區醫療談何發展?如果社區醫療沒有完善,取消大型醫院的門診,肯定會導致醫療秩序的更加混亂。
除此之外,更為嚴峻的問題是當前的綜合醫院何去何從?由于馬太效應等原因,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作為強者的綜合醫院規模都得到了迅猛發展,除了雄偉的病房樓,門診樓也都修得相當氣派,往往具有每天幾千甚至上萬人次的診療接待規模,如今讓他們減少甚至取消門診,這些設施如何安置。且門診病人數量減少后,住院病人的數量也必然變化,在此情形下,綜合醫院的利益能不能得到維護?
這些并非杞人憂天:如果說,將門診功能下沉到社區是"理想",那怎么下沉、如何避免帶來更多問題,則是"現實".要知道,過去幾十年里,我國的醫療體系事實上在圍繞綜合醫院的發展而旋轉,并因此形成了一套新的診療文化,現在首診上社區的診療模式雖然代表著醫院發展的方向,但卻面臨著船大難掉頭的困局。
2015年6月,上海市也曾傳出"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未來將不設門診,只接受疑難雜癥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消息,但這引發了輿論嘩然,上海衛計委主要負責人趕緊回應這只是"理想模式"后,沒了下文。因此,廣東的方案能否從理想轉為現實,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