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在顛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
在大背景下,公益開始從傳統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發生轉變。互聯網為公益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讓公益資金籌集變得簡單便捷,讓公益組織的執行變得公開透明。傳統的線下公益逐漸變得小眾、封閉、低效,如今的公益借助互聯網逐步實現了大眾化、開放化和高效化。
“站在風口,豬也能飛。”在近日“免費午餐三周年”發布活動中,互聯網人士雷軍的這句話被公益人士鄧飛引用,恰到好處地說明了網絡與公益的關系。
創新、跨界和融合成為公益組織的一個選擇,大家已經意識到通過跨界可以建立一個更為合理的生態公益系統。通過合作,把自己和更多的機構部門納入一起,提供一個讓全社會共同取暖的環境。
互聯網醫療企業熱衷公益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5月27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揭示,“互聯網+公益”在中國進入快速發展期,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指尖公益使傳統公益行為發生了顯著變化,一大批網絡時代的慈善項目涌現出來。
據《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6)》指出,“互聯網+公益”通過多地、多點、多項目的連接,使傳統的慈善捐贈方式去中心化,各種公益項目通過線上線下的傳播方式,并通過社交熟人網絡,將公益慈善行為的影響力成倍放大。據統計,2015年騰訊公益平臺的年度捐款總額超過了5億元(人民幣,下同),累積捐款人次近2000萬,且九成以上來自移動端,碎片化、隨時隨地的小額捐款成為主要方式,共捐助7241個公益項目,涵蓋教育、醫療、兒童、生態等多種類型。藍皮書顯示,在“互聯網+公益”的助推下,中國參與公益活動的志愿者人數呈現逐年增長趨勢,2015年全國登記注冊志愿者超過1億人,其中活躍志愿者總量比上年增加了487萬人,增長5.4%;志愿者捐贈時間及其價值增幅顯著,2015年志愿者捐贈時間比上年增長3.37億小時,捐贈價值增長了157億元,增長29%。據藍皮書統計,2015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量約為992億元。其中,基金會系統接受的捐贈總額預估為374億元;慈善會系統的捐贈款物預估為362億元;民政系統接受的社會捐贈款物為56.23億元,其他機構為200億元。再加上全國志愿服務小時折算價值600億元和預估彩票公益金社會公益使用量340億元,全核算社會慈善公益總價值預計達到1932億元,較上年有顯著增長。
5月24日,醫學界創始人陳奇銳在上海宣布,推出總額為1000萬元的“醫生站關愛醫生援助基金”,為在傷醫事件中受傷害或過勞死的醫生及其家庭提供援助和支持。未來10年,加入到援助計劃里的醫生成員,如在執業過程中因極端傷醫事件不幸殉職,醫生站將從基金中拿出10萬元捐贈給受害者醫生家屬。
近年來隨著民眾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強,醫患間的摩擦愈發頻繁,醫生被暴力傷害的事件愈演愈烈。
2015年6月26日,專注于診后康復領域的移動醫療企業“一呼醫生”宣布,該公司將斥資1000萬元人民幣,“成立國內首家由移動醫療企業創辦的公益基金”,該基金將重點針對因為傷醫事件而受到肉體、精神傷害的醫護人員提供專項援助和支持。
2015年9月,國內專注醫生群體的移動醫療公司“杏樹林”,推出了全國首款專為醫生執業意外傷害提供保障的“行醫愛心險”,并面向全國醫生免費贈送。
首創互聯網醫療公益基金
民政部3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超過60萬家社會組織,基金會數量超過4600家,每年社會捐贈額在1000億元左右,全民公益時代來臨。隨著公立醫院、民營醫療機構、社會精英的投入和行動,一系列醫療公益基金不斷涌現。
國內領先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就醫160”,近期將成立就醫160健康基金。與現行的醫療基金不同,就醫160健康基金具有專注醫療健康領域、廣泛覆蓋醫療健康用戶群體等特點,首創“互聯網+醫療+公益”模式,是中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公益基金平臺。
“互聯網+公益”具有高效便捷、互動性強、透明度高等特點,效果更加顯著,加平臺力量,打造一個企業認可、公眾喜愛的公益平臺水到渠成,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依托互聯網優勢,為企業、機構、百姓搭建公益橋梁,讓更多人參與公益,分享公益是現在很多平臺的愿望。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力量,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其中,推進我國公益事業透明化的實現進程。
以就醫160健康基金為例,它主要通過公司自有資金投入、專項合作方(醫療機構、制藥企業、醫藥器械、保險公司等)注資、公開募集資金、愛心公益商城收益、基金收益等方式募資。就醫160平臺將負責就醫160公益基金救助項目的策劃、運營和項目推廣。
就醫160健康基金目前已經規劃了專病定向公益援助、公益聯合救治平臺、社區公益健康館、愛心公益微商城4個子項目,合作方包含醫院、醫療機構、保險機構、器械廠商等。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讓以就醫160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看到了做公益的新方法。讓公益借助互聯網平臺褪去神秘,進入大眾生活,更好地持續發展。
政務互聯網+醫療在行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在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互聯網+正成為促進各行各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力引擎。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更應適應時代的發展,將互聯網+思維引入到工作中,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強化部門協同聯動,打破信息孤島,推動信息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務整體效能,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
推動公共服務“互聯網+”,政府機構在行動,以主動的姿態擁抱互聯網。
放眼全國,深圳市走在了前頭。5月31日,由深圳市人社局與某移動支付平臺共同合作的醫保移動支付項目,正式在深圳6家公立醫院率先試點運行。參保人員通過該 APP綁定金融社保卡后,即可通過手機完成醫保的門診掛號和繳費,避免長時間排隊。后續還可擴展應用到實體藥店、網絡醫院等場景。
有去過醫院的人都知道,從排隊掛號到醫生診療,再到繳費做檢查或繳費取藥,中間的排隊最為費時。有些醫院雖然通過自有的繳費卡,可在醫院設置的自助終端機上實現自助繳費,但問題在于,一旦人數過多,一樣要排隊,很浪費時間。對于患者而言,這無疑是個極為痛苦、漫長卻又無法跨越的步驟。
在4G網絡幾乎全面覆蓋、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情況下,無論醫院提供多少臺自助設備,顯然都不如通過自己的手機操作實現自助掛號、繳費來得輕松簡單。充分利用這些移動設備,相當于讓每個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在為提高醫院的就診效率和體驗感作貢獻,醫院又何樂而不為呢。
事實上,此前也有些醫院曾和其他網絡支付工具合作,為患者提供服務的個例。這些做法在國外早已并不新鮮。許多國家的互聯網幾乎已經滲透到公共服務的每一個領域。例如,國外許多圖書館就通過推出移動APP把手機變成一個移動圖書館。每個人都能通過手機了解個人借閱情況,進行計算機位預約等功能。美國西雅圖曾與科研機構合作,分析來自四個城區建筑管理系統的數百個數據集,以找出可行的節能措施,降低城市耗電量。
許多國家都在深挖互聯網背后的大數據,與專業機構合作,為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開展公共服務創新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