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7年前,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的楊某被查出尿毒癥。之后幾年,在接受透析治療過程中,他通過"串串",購買偽造的病歷和住院發票,騙取新農合補償金,截至案發,他5年內共騙取新農合補償金31萬余元。目前,這起案件已被移送檢方審查起訴。
醫保部門發現楊某的騙保行為,靠的完全是運氣。因為剛好有一位患者提供了同一家醫院真實的病歷和發票范本,才使工作人員看出了楊某的假病歷和假發票。若不是楊某運氣差,想必其騙保行為很難被發現,他能騙保5年,也說明當地查處騙保的手段十分缺乏。
這起案件首先暴露出醫保部門對票證核驗不夠細心和專業,識假能力不足,警惕性不高,核實不及時。但客觀而言,各醫院的病歷有不同版本,寫法與習慣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區的發票也存在差異,有時還存在一套發票要到多個部門報銷的情況,甚至只能用發票復印件來代替。而異地報銷面對的地方很多,掌握多地不同的情況難度不小,因此審核不細心和不專業是一方面,但住院信息不能互通互聯,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
住院信息互通互聯的一種狀況,是不同地區之間的醫保和就診信息實現聯網。若能如此,則楊某不必拿病歷和發票回來,只需告訴在哪家醫院住院即可,當地醫保部門就能通過信息查詢加以核實,如此,楊某想騙保幾乎就不可能。
第二種狀況是實現異地住院直接報銷,患者到異地住院,不再需要事先墊支,醫保報銷部分由醫院與醫保部門結算。這類信息互通互聯更加徹底,除了要建立信息系統外,還要平衡各地不同的醫保政策,使政策能相互切換,其難度當然更大。但假如能夠做到,則期待多年的"醫保漫游"就能實現。
這些年,醫療騙保案件屢有發生,絕大多數都涉及異地報銷,騙子喜歡鉆信息不通的空子。無論是出于方便患者,還是確保資金安全的角度考慮,都應盡早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