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醫改以來國家對社會力量辦醫的逐漸開放,辦醫格局也呈現多元化。中國社會資本辦醫的歷史并不長,在滿足人們多元化醫療需求的同時,仍處于起步階段。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協辦的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于7月1日舉行,與會專家認為,社會資本辦醫的價值在于增加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擴大服務供給,與人們的健康需求相關的服務,都應是社會資本辦醫可以觸及的范疇。要規避資本的逐利性,關鍵在于科學的管理。
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在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上發言。
鏈接
十三五醫改規劃或近期出臺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明確了包括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等在內的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論壇中表示,國務院醫改辦和相關部門還同時著手研究十三五醫改規劃,“這個規劃在相關的程序批準以后,近期要印發,總的思路就是深化醫改工作,要在十二五醫改的規劃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在十三五期間更進一步強調改革的綜合性,系統性和協同性,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一些改革和創新。”
現狀
社會資本辦醫仍處起步階段
社會資本辦醫的歷史并不長。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認為,雖然已有十幾年時間,但社會資本辦醫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仍然沒有看到一個特別清晰的狀態,不要說成熟了。”
近幾年,政策層面對社會辦醫頻頻釋放利好。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簡稱“58號文”),不僅強調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還首次宣布放開“獨資”試點,簡化并規范外資辦醫的審批程序,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權限下放到省一級。2012年8月,北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干政策》(被業界稱為京18條),提出進一步開放首都醫療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中醫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之后,各省市也陸續推出醫生多點執業新政,醫生開始向“社會人”轉變,也為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了人才保障。
多點執業等成社會辦醫保障
多重利好政策是對社會資本辦醫的重要保障。其中,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逐步開放,讓醫生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也為社會資本辦醫機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國際醫院)為例,這家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舉辦的大型三級綜合醫院,截至目前的總投資近50億元人民幣,核定床位數1800張,累計62個專業。北大國際醫院醫療副院長楊雪松告訴記者,構建穩定的學科隊伍,合理的學科布局是醫院的五年目標。
人才是最為重要的保障之一。全職醫生、基于與北大系統其他醫院共建合作模式來醫院出診的北大系統各醫院醫生、多點執業醫生是醫院目前主要的三種醫生執業模式,其中,醫院全職醫生有300人左右,目前已經形成持久合作共建關系的專家有200人左右。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認為,人才是社會資本辦醫目前面臨的諸多困難之一,多點執業是對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支持。在他看來,北大國際醫院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在與北大系統其他醫院的共建合作模式下,實現了有組織的、有序的多點執業。
探討
公平性、可及性外,滿足差異化醫療需求
在公立醫療機構之外,社會資本辦醫價值何在?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張寶庫認為,政策利好的目的在于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醫療衛生事業,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機制,有利于增加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擴大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同時有利于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形成公立醫療和非公立醫療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陳仲強認為,醫療體系的建設僅依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須融入社會資本。隨著老百姓對健康需求的多樣化,在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之外,社會資本辦醫滿足了差異化的醫療需求,這也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價值。北大國際醫院已在去年年末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機構,按照“大紅本”的價格定價,并在保證基本醫療服務的同時,可以滿足多層次、差異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不要在社會資本辦醫與逐利之間畫等號
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如何規避逐利性,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柯楊認為,逐利性沒有得到約束,可能會與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張力,“可能一時受益,不可能長期生存。”
陳仲強告訴記者,沒必要把社會資本標簽化,也不要將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與逐利之間畫等號。規避社會資本的逐利性,提高管理水平,改變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至關重要。“其他國家能管得住,我們也可以。大家還是要做事業的,別把社會資本標簽化。北大國際醫院就做了諸多嘗試,如醫院名稱中的‘國際’兩個字,是指我們與國際接軌,采用國際化的先進管理方式,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而且費用合理;在服務模式上,打造了‘一站式全程輔助醫療’服務模式,力求讓患者一站完成多科室診療,盡快獲得檢查結果,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并在就診全程得到輔助支持,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同時,社會資本辦醫的價值還有待充分體現。“目前更多優勢資源仍聚集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仍是主導地位,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陳仲強表示,社會資本辦醫也面臨補償機制不平等等問題,另一方面,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目前也面臨不足。這類醫療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成規模的機構仍然偏少。其次,鑒于辦院時間短,在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品牌認同度還不高。
與健康需求相關的,都可向社會資本開放
京津冀協同化發展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在這個大背景下,社會資本同樣有發展空間。
北京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京津冀協同化發展會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調整,疾病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健康需求的變化和調整,“我們要把社會辦醫的那個‘醫’開放地去看,和我們人的健康需求相關的都應該在其中。社會辦醫,要找最能發揮出資本活力,同時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方,才有生命力。”方來英表示,現在公立醫療體系里面沒有實現的東西,但是人民群眾存在需要,同時又更體現人性關懷,而不是醫療技術,“這一定是資本最可以活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