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_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_xxxxhdvideos18._午夜电影理论片888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如何破解醫改困局
加入日期:2016/7/7 14:03:37  查看人數: 732   作者:admin

  國家發改委、衛計委等四部門日前公布《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有了路線圖和時間表。我國將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要求,全面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要遵循醫院收入不降,公眾總體負擔不增,醫保基金可承受的原則,力爭到2020年基本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系,初步建立分類管理、動態調整、多方參與的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


  “醫服價改”還需配套細則支撐


  醫療服務價格改革,2009年起就出現在相關文件中,一些地方也已經啟動了此項改革。但此前,這項改革無論是在文件中的表述,還是在一些地方的試點,似乎都呈現出“碎片化”。而此次發布的《意見》,無疑內容更系統更全面更完整,對于指導推進此項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就《意見》本身來說,既符合醫護人員期待,也基本符合公眾期待。對前者而言,改革后可體現勞動價值,獲得與自身價值相適應的勞動報酬。對后者來說,由于改革后可以調動醫護人員積極性,患者可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而且《意見》也承諾“群眾負擔總體不增加”。由此來看,此項改革值得期待。


  但從部分地方先行改革的情況來看,單靠一紙《意見》還不夠,還需要相關配套細則來支撐。比如去年山東省啟動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后,據該省媒體報道,只聞漲聲不見降聲,專家診療費等大幅上漲,卻不見CT等檢查費用降價。也就是說,改革實踐與該省改革意見不符,沒有做到有漲有降、漲降同步。


  此次《意見》也提出“有升有降”,所謂“升”是指提高診療、手術、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所謂“降”,是指降低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和檢驗等價格。但在今后實踐中很有可能也出現“只漲不降”或者“漲多降少”等情況,因此,應該在《意見》的基礎上出臺配套細則。


  細則要解決什么問題呢?其一,應該明確“先降后漲”的原則,避免改革增加患者負擔;其二,該降的不降,或與財政補償不到位有關,必須在細則中明確財政補償比例或額度;其三,或是因為某些公立醫院太貪婪,應該有專門的細則用于考核公立醫院及其負責人,以鞭策公立醫院積極落實改革要求。


  還需要細則來明確如何保障個體利益不受損失。《意見》只提到“群眾負擔總體不增加”,這句話比較寬泛,即使多數患者負擔不增加,但少數主要依靠醫療服務的患者改革后負擔很可能是增加的,只有兼顧公眾利益與個體利益的改革才是好改革。因此,細則需要有針對性地減輕那些依靠醫療服務的患者的負擔。


  《意見》提出,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政府主導、利益相關方談判形成價格的機制”究竟如何來實現,卻沒有明確。利益相關方應該包括地方政府、公立醫院、患者等,但患者在價格談判中占多大比例、患者代表如何遴選等,恐怕需要專門的細則來規范。


  顯然,一份指導全國的《意見》不可能做到細節完美,恐怕還需要出臺多個配套細則來落實《意見》精神,有的細則需要地方因地制宜來制定,但有的事項可能需要國家層面來統一,比如各級財政對公立醫院的補償,不僅關乎取消以藥補醫的成敗,也關乎“醫服價改”的成敗,不妨由國家劃出補償“紅線”。


  另外,還有一些細則需要在改革過程中,根據改革實踐不斷暴露的問題,來制定和出臺。總之,即便是新醫改的一部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也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一紙《意見》進行“宏觀指導”,也需要相關配套細則當“腿”,讓《意見》真正落地,少打折扣。


  價格改革并非蹺蹺板游戲


  這一次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主要是想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將原來的三個補償渠道變成兩個,也就是讓醫院在醫療服務收入和財政補助收入之外,不再通過藥品加成收入維持運營。二是使醫療服務價格的內部結構更加合理,提高偏低的診療、護理、手術等價格。說白了,這也是一場醫院系統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藥品收入和檢查收入降下去,把診療收入和服務收入提上來。


  這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個蹺蹺板游戲:醫院不再收藥品加成費了,少了40%的總收入,但是醫保不額外出錢,財政也不額外補貼,而是“給政策”,讓醫院在診療費上漲價,藥品減少的收入靠診療費補回來。對此,最常見的質疑是:患者并沒少出一分錢啊,如果診療費漲得比醫藥費降的多,那還得多出錢呢,這不是一個文字游戲嗎?除了政績,不是啥也沒變嗎?


  說實話,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迷惑人,前些年我也曾這樣想過,但這是不對的。可能我們傳統的中醫,主要收入就是賣藥,所以覺得醫院就是賣藥的;其實,醫院既不是賣藥的,也不是“出租”醫療檢查設備的,醫院真正出售的是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掛號費、手術費、護理費,這些才是醫院的主業,但主業并不能換來主要收入,于是依賴以藥養醫,大處方、大檢查等問題嚴重。


  或許有人會說,醫院應該靠什么賺錢,跟患者又有什么關系呢?反正都是掏錢,是拿來掛號還是拿來買藥,不都一樣的嗎?不對。別忘了,價格永遠是市場交易的核心,它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首先,作為供給方,廢除藥品加成,提高診療費用,會引導醫生的行為,使其不再通過開大處方、大檢查來獲取收入,醫生不再是越黑心越掙錢,而是越有本事越掙錢,像小兒科醫生流失等問題也會得到緩解。


  再有,診療技術更值錢以后,人才的價值和服務的價值必然凸顯,這會有助于醫院內部的良性競爭。現在,醫院之所以會有窮科室富科室,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有的科室開的檢查多賣的藥多,而不是因為他們的技術含量高服務水平高,這對患者而言顯然是不利的。


  還有,作為需求方,患者的就醫行為同樣會改變。現在之所以很多人甭管啥毛病都往大醫院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大醫院的專家號也不過那點錢,只為求個心安,藥倒是可以不買或者去外面買。改革以后,就醫價格層次更分明,小毛病去社區醫院顯然更劃算,這也會引導人們的就醫行為,從而改善大醫院人滿為患以及“大專家都在看常見病”的現狀。


  至于患者總的就醫費用,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是,之前很多大檢查、大處方本身是不必要的,有的藥物甚至完全可以小包裝分開賣。如果以藥養醫機制真能破除,患者就醫費用至少不會大幅提高。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