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瑞士日內瓦第69屆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宣布:在申請注冊的60多個國家的200多支應急醫療隊中,中國與俄羅斯的兩支隊伍脫穎而出,成為首批三支通過世衛組織認證的國際應急醫療隊。
當世衛總干事陳馮富珍向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總隊長、上海市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授旗、授牌時,劉中民心中充滿自豪。從二甲醫院急診室起步,2010年成為上海市衛生應急醫療隊,2012年成為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2016年成為一支國際應急醫療隊,東方醫院的醫療隊員們百煉成鋼,成為上海公共衛生的“特種兵”。
從急診隊伍向“特種兵”跨越
2008年,四川汶川突發地震,劉中民率領由不同醫療機構70多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災醫療隊,空降汶川最后的孤島草坡鄉,救治并轉運了大批災民。但在那次救援中目睹的“低效和徒勞”,也讓劉中民十分震驚。
災難現場救治電力、檢診設備、治療條件很差,加上災民傷情的批量性、復雜性、緊迫性,導致不少違反診療常規的現象發生,加重了災區負擔。
“如果有一支專業災難醫學救援隊伍該多好。”每每提及當時的場景,劉中民都非常痛惜。
汶川地震后,“災難醫學”開始進入社會和醫務界的視野。2011年,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成立。從動議到申請,再到批復、成立,歷時一年半,是中華醫學會籌備期最短的二級分會,這反映出醫學界力求提升災難救治水平的迫切心情。
回到醫院的劉中民心里一直惦記著建設災難醫學救援隊伍的事。他所在的東方醫院位于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區,此時的浦東開發熱火朝天,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工地上,工傷、交通創傷也比較多,東方醫院急診科成了上海最忙的急診科之一。為更有效地救治多發傷、群發傷傷員,劉中民率領東方醫院在實踐中摸索出集院前、院中與急診內外科一體化的無縫救治模式,提高了搶救成功率,也培養了一支經驗豐富的急診隊伍。
機會來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園前兩個月,東方醫院急診隊伍被原上海市衛生局命名為“上海市衛生應急醫療隊”,全程保障世博會期間的公共衛生安全。浦東新區政府投資近3000萬元,為醫療隊配備了5部大型越野救援車,醫療隊迅速擴充,內、外、婦、兒、麻醉、感染、心理、護理、醫技等多專業人員齊上陣,外加破拆、搜救、安保、駕駛、信息等專業后勤人員,聯合組隊的“特種兵”初具雛形。
第一座災難救護移動醫院
2011年開始,東方醫院“上海市衛生應急醫療隊”的建設項目接連入選三輪“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先后得到近9000余萬元財政投入。東方醫院創建起一支“巨無霸”車隊,這是我國第一座民用災難救護移動醫院。車隊抵達事故現場,啟動設備,5分鐘內一座二甲移動醫院就能開始運轉。
手術車擁有全套手術器械,供氧、監測、手術床、無影燈和手部消毒設備一應俱全,關閉車門15分鐘,車廂內的層流就會自動開啟,達到做心臟手術的消毒要求;監護車上有呼吸機、排痰機、床旁B超、移動X光機、輸液泵,啟動設備5分鐘內,就可以開展各種臟器監護工作。從接警、緊急召集醫務人員、打開儲備醫療物資到車隊出發,只需20分鐘。
“孤島求生”是這支車隊的另一本領。野外做飯的炊事車,不怕斷電缺水無通信訊號的通訊車,還有隨車隊運載各種醫療藥品物資的物資保障車,能夠確保醫療隊在沒有后援的情況下生存兩周,并在50公里的服務半徑內提供充足的多種醫療救援。改裝后的車隊即使遇到70度陡坡,1.5米深的水,依然可以跋山涉水一路向前。
移動醫院剛完成裝備,就遇上昆山發生爆炸事故,需要轉運呼吸道嚴重灼傷的傷員。應急醫療隊迅速出動12名隊員,開著手術車和轉運車,攜帶緊急醫學救援物資火速趕去,出色完成了批量重傷員的快速救治及危重傷員的轉運與搶救任務。
2012年底,東方醫院的“上海市衛生應急醫療隊”獲批成為國內首批“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以這支國家隊為基礎,東方醫院肩負起上海市第三輪公共衛生三年行動計劃中建設衛生應急物資儲備等重任。上海市政府希望通過建設災難救援體系中臨床診治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引導和帶動國內創傷救援及科學研究的發展。
有鋼鐵般意志的救援隊員
能夠成為救援隊的一員,在東方醫院的員工心目中,是一件特別自豪的事。盡管又要上班,又要訓練,還要一年365天隨時待命一刻不敢松懈,奔赴救災第一線時,更要有鋼鐵般的意志才能扛下來,但隊員們沒有一個叫苦喊累、輕言放棄的。
青海玉樹地震時,救援隊3名外科醫生和1名麻醉師緊急出發飛赴災區,連續奮戰15個日夜,出色完成20臺手術,救治近200名受災群眾。為家門口的上海國際馬拉松賽終點保駕護航也一樣責任重如山,救援隊連續6年參加終點醫療保障,平均每年比賽的3小時內處置傷員1000余人,大賽結束,隊員們都累得快要趴下。
從2010年應急醫療隊組建第一周起,隊員們每周四下午的全員集訓就雷打不動。平時救援隊實行24小時值班制,一旦有需要,20分鐘內必須集結完畢。一個周末,隊員季晟超正帶著5歲的兒子理發。接到集結任務后,他趕快給家人打電話,拜托店員照看兒子,顧不上頭發才理了一半,就往醫院趕。另一位隊員邵欽連續執行中俄聯合衛生應急救援演練等三項任務,期間正逢妻子生產,等他回家時,兒子已經滿月。影像科醫生季斌和新婚妻子訂好蜜月旅行機票,卻接到世衛組織評估隊伍的通知,他不得不讓新娘一人踏上旅程。
世衛組織專家們對救援隊員的綜合素質印象深刻。副隊長姜波7年前從部隊轉業來到東方醫院,是移動醫院傷員轉運車司機。他多次接受國內外救災技能培訓,持有美國心臟協會(AHA)頒發的高級生命支持證書,既是救援隊的司機,也是炊事員、擔架員、設備工程師,負責搭建、制水、制氧、發電等工作。救災時,他和災民們一起接來足夠的雨水和河水,利用車載凈化設備凈化成滿足80名工作人員和100名病人需要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用物資保障車攜帶的食品做出熱飯熱菜。
發揮救災資源最大效用
“全天候、全能型”“平戰結合,資源利用效率高”和“科學的、完善的、可持續的機制保障”,是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的三大特點。令人振奮的是,上海創新的這項公共衛生應急救援體制機制,不僅可以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而且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
上海人口快速增長,建筑密度持續增強,時刻面臨著不同于地震、海嘯、臺風的城市災害性事故,但不少人視“天災無情人有情,搶險救災靠政府”為理所當然,拒絕學習救援知識和技能。國內外相關數據顯示,一個城市的救災能力并非取決于資源和資本的占有量,而是取決于有效發揮這些資源最大效用的能力。上海市政府較早意識到,必須發揮城市公共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用。
2015年,東方醫院承擔的“上海市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建設”項目入選第四輪“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以前三輪項目建設為基礎,建設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開拓空中救援通道,構建城市公共安全立體救援網絡,提升緊急醫學救援綜合能力。同時,進一步構建科學規范及標準化的緊急醫學救援人才準入、培養體系。四輪三年行動計劃支撐起了救援隊從“民兵”向“正規軍”,再向“特種兵”發展的一次次騰躍。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表示,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上海不但注重公立醫院改革、藥物制度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在城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更進一步創新,提出要打造上海市公共衛生“特種兵”隊伍,使之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成為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力量和醫療救援力量,為進一步提升上海市公共衛生安全保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獲世衛組織首批認證,將能夠隨時參與國際救援。劉中民說,“未來,我們時刻準備著,聽候調遣,隨時奔赴全球各地災難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