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深圳市北大醫院的主治醫師李維(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是會無意間用到“臨時工”這個字眼,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像他這樣有編制在身的醫生,會越來越少。
深圳以北1800公里外,山西運城。運城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楊改娥向記者透露,醫院近幾年入職的年輕醫生們,仍在為尋求一個編制苦苦“求索”,即便他們也已經得到消息,“未來國家將會逐漸取消醫生的編制”。
早在210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已經明確將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而日前人社部舉行的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在編的3100多萬事業單位人員中,大約有800萬是醫院工作人員—針對公立醫院的編制創新改革一旦啟動,動的就是上千萬人的奶酪。
在取消公立醫院事業單位編制的路上,深圳領先全國其他城市一個身位。
2015年6月8日,深圳率先出臺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方案。方案規定,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以及事業編制。日前,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對外宣稱,深圳新建市屬醫院已經全面取消編制,按照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員聘用。
深圳醫改走在前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其中的典型樣本。“港大醫院從一開始就沒有編制,這是對深圳醫改最有貢獻的探索。”該醫院一位內部人士向記者評價道。
亦有不同聲音。李玲一直呼吁公立醫院應體現公益性,在她看來,取消醫生編制并非目前醫改的當務之急。“公立醫院是公家的,理應有編制,國外公立醫院雖然不這么叫,但也有編制存在。公立醫院的醫生就不應該多流動,取消編制增加了醫生的流動性,對醫療事業未必是好事。”
充滿中國特色的“編制”
編制,一個充滿中國特色的用語。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事業單位翻開了聘用制的一頁。以公立醫院為例,通過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后,醫院按照編制額度選取人員,有編制的人員如無意外,可終身在該醫院任職;聘用制度則基本類似于企業招聘,聘用人員亦被稱作“合同工”“臨時工”,需與醫院簽訂合同,從一年一簽到三年一簽。
醫改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告訴記者,“最初,合同工是作為公立醫院編制余額不足的一種補充”。但時至今日,醫院“合同工”的數量已逐漸接近“編制工”。據深圳市衛計委統計,目前深圳近48.9%的醫務人員是聘用的。深圳市第六人民醫院宣傳部佐證了深圳市衛計委的這一數據,記者被告知,近三年來,該醫院只有10名左右的醫生取得了編制,其余招進來的都是合同工。
人數的多寡,使得“編制”逐漸成為一種身份象征,代表著更優越的福利和更穩定的工作。
深圳市第六人民醫院一名護士黃絹(化名)告訴記者,“聘用的人,平時在醫院里都是夾著尾巴做人的”,合同工相對來說更容易被解聘,“同樣一個錯誤,可能有編制的(醫生護士)只用停職檢查三個月,又回來上班了,而合同工可能直接被解雇。”此外,編制工往往能保證一周有兩天的休息時間,合同工則常常加班。在獎金、績效方面,兩者也有很大差異。
“編制工”與“合同工”間的矛盾,逐漸從個人的利益之爭上升為待解的制度難題。
醫改鲇魚不賺錢?
7月30日中午,港大醫院科教樓一樓,電子屏幕上滾動著一條紅字消息:“醫改新成果 港大醫院率先實行手術費用打包制度。”
港大醫院某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手術費用打包制在發達國家很普遍,香港也已經實行多年,但在內地,這屬廣東省和深圳市衛計委的一項全新嘗試,港大醫院則是第一家引入該制度的公立醫院,“港大醫院是深圳市政府醫療改革的一項具體舉措,深圳市對港大醫院的工作一直非常支持和配合”。
2012年,深圳市政府投資40億興建港大醫院。從一開始,港大醫院就采取與內地醫院迥異的人事制度。港大醫院在向記者回復的材料中稱,醫院對全體員工實行聘任制,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以區別于事業編制的養老制度;由于采取了聘任制,醫院管理更加靈活—醫院以崗定薪,可以自主設崗、招聘人員,在工資總額內自主分配薪酬。在醫生聘用合同中,明確了崗位工資標準,將員工收入與醫院收入脫鉤。同時,港大醫院還設立了崗位與薪酬委員會,定期對人力資源政策進行檢討。
在高薪的吸引下,李維向記者回憶,“港大醫院剛開業那陣,從我們(深圳市北大醫院)這兒挖了一大批人”。
在港大醫院某工作人員看來,敢從編制里跳到港大醫院的醫生,都是“比較有膽量的人”。港大醫院為了留住這些人,也采取了很多手段,最重要的是大幅提高薪酬。在港大醫院,醫生的年薪起點是40萬元,最高的顧問醫生,年薪將近100萬元。
港大醫院醫生張麗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自己算了筆賬:“我的薪酬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資;第二部分是每年一次我的上級給我評的績效,這部分最高能達到工資總額的30%;第三部分是‘約滿酬金’,就是做滿三年、考核合格后,會有三年總收入的15%作為約滿酬金。”
除“高于同行業的薪水”外,港大醫院的晉升通道也與傳統公立醫院有諸多不同。港大醫院不按照內地的職稱系統作為晉升條件,擁有一套自己內部的評價體系,即“駐院醫師—副顧問醫師—顧問醫師”,評定的標準依醫生的臨床治療水平而定。港大醫院某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由于更看重醫生的科研水平和資歷,相對而言,港大醫院的晉升制度更有利于年輕醫生以及臨床水平較高的、“能治病”的醫生。
張麗君目前是港大醫院風濕免疫科的顧問醫師,在港大醫院系統里已達最高級別。2012年來港大醫院之前,她是深圳市屬福田醫院的一名知名專家,從編制工到合同工,她自認很快接受并適應了,“原來的崗位有許多行政的事情要處理,到這里來,冗雜的事務減少了很多,可以更單純地從事醫學事業”。張麗君說,這才是她來港大醫院的初衷。
張麗君介紹說,在福田醫院時,每周只有一天半的專家門診時間,在港大醫院,自己每天都要坐診。“現在我們要求把時間留給病人,連會議都要安排在中午吃完飯以后。來到港大醫院以后,我就沒有午休過了。”
吸引張麗君的另一大原因是“醫生的尊嚴”。“現在一些三甲公立醫院的科室主任,各種收入加起來并不比我在港大醫院拿得少,但在醫患關系處理上,港大醫院走在公立醫院的前列。”她向記者介紹,港大醫院成立了病人關系科,提供了病人申訴、反映意見的渠道。“一般而言,只要要求合理都會得到處理,處理結果我們還會進行公示。如果患者不通過這個渠道,想直接找醫生的麻煩,港大醫院對此是零容忍的。這保障了醫生的尊嚴,給了醫生一個安靜的做事環境。”
實際上,作為醫改鲇魚,港大醫院也曾遭遇困境。
深圳市政府對港大醫院的補助,在其開業前達到100%,此后逐年減為70%、50%、30%—5年內,港大醫院要實現自負盈虧。2014年7月,港大醫院被媒體報道指,運營兩年來虧損超過10億港元。兩年過去了,港大醫院某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港大醫院目前“已達收支平衡”。他另外介紹說,2016年,醫院的自營醫療收入比例提升至78%,政府財政補助占比已縮減到14%。“目前我們主要的收入除了財政補助,還有高端醫療這一塊。”
編制留給“高等級人才”
與港大醫院從誕生起就取消編制不同,傳統醫院將面臨巨大陣痛。
黃絹告訴記者,第六人民醫院(原南山醫院)“這兩個月一直在開會,宣布取消編制的事情”。
據深圳市衛計委秘書處(醫改辦)處長李創解釋,改革配套的人事、社保等新政尚未出臺,還需要財政局、人社局統一協商。他表示,政府對醫院投入的財政是有定額的,醫院也將在合理范圍內進行按能力分配。薪酬改革后,醫生的收入會有比較大的變化,脫去編制的束縛,有能力的醫生收入將和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員、護士、技術人員等拉開差距。
在第六人民醫院,曾發生過多起針對“不同工不同酬”的抗議。
黃絹透露,經過多次調整,目前編制工與合同工的待遇“已經很接近了”,除國家補貼部分外,醫院向編制工和合同工發放的工資基本相同,“以前合同工要多加班,現在也都平等了”。
張麗君據此分析,傳統公立醫院里醫生對編制的眷戀,最重要的原因不是錢,而是穩定。
李維向記者透露,由于不再新增編制,醫院手上留有的存量編制成為更加稀缺的資源,這些編制被用來招攬高等級人才。“沒編制當不到科主任,頂多當到主任醫師,因為他們不在體制內。”對于招攬有行政級別的科主任、院長來說,編制仍舊是必需品。“但是等存量編制用完,就不好說了。”
目前,深圳市對取消編制的方案定為“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即已有的編制維持原狀,不再增加新的編制,這使2015年后畢業的醫學生首次面臨無法取得編制的尷尬處境。對于取消編制后會否產生新老醫生不公平的狀況,記者向深圳市衛計委發函要求采訪,但截至發稿前尚未得到回應。
公立醫院事業取消編制的尷尬還在于,編制是國家財政對醫院進行投入的一大依據。“現狀是政府養了有編制的這部分人。從醫院的角度講,除了財政補貼這塊,編制工和合同工的薪水以及獎金都是一樣的。要想補齊合同工的待遇,政府就要把合同工一起養了。為什么港大醫院能夠同工同酬?因為政府對他們的補貼是無差別的。”李維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