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為醫生多點執業創造了寬松的環境,一家醫院注冊,全省有效;醫院要設立全職、兼職崗位。但醫生們真能毫無顧慮地出來嗎?
10月起,《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廣東省中醫藥局關于醫師 多點執業 的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這一次,政策較以往更加寬松,醫生在一個執業點注冊,全省都有效。而且,醫療機構還將設置“全職”和“兼職”崗位。
讓醫生從“單位人”到“自由人”,促使優秀醫療資源下沉,推動分級診療,這是新的管理辦法出臺的重要目的。那么,醫生們愿意“動”起來嗎?按照省衛生計生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全省有22.9萬名醫師(含助理醫師),2010年起廣東率先啟動醫生多點執業試點,至今全省辦理醫師多點執業手續的僅12275人次。
“更寬松的新政給了一些鼓勵,但因為要顧慮的東西實在太多,更多人會選擇在’門外’觀望。”在廣州一家大型三甲醫院,一位主任醫師如是說。她道出了大多數醫者的心聲。
探索:高端民營醫院爭搶“名醫”
不久前,廣州諾亞醫療婦兒私人醫生診所正式營業,地址選在了最豪華的珠江新城中心地段。這家私人醫生診所吸引了廣州30多名“明星醫生”在這里多點執業。
記者留意到,在這里出診的醫生,基本都來自省、市婦幼醫院,如市婦兒中心的“明星醫生”張廣蘭,這位多年來位居廣州市婦產科紅榜首位的醫生,在她所在的醫院看門診時,最多一天看了160個病人。這樣的工作量下,她還是一號難求。而如今,在她的第二執業點,看她的門診診金需付800元。和其他在這里執業的“明星醫生”一樣,她大多數的出診時間在晚上7:00-9:00,以及周六全天。
對于這樣的出診時間,諾亞醫療的董事長蘇偉并不擔心,“醫生第二執業點的工作不能影響他們的本職工作,只能利用休息時間。”
在過去的一年多里,他一直在和全城40多位副主任醫師以上的醫生接觸,最終說服了30位左右來這里執業,“要把頂級的醫生拉過來,每一個都很難。很多人都在猶豫、觀望,可我們要的就是明星醫生。”
爭搶名醫,這是如今廣州高端民營醫療機構的一場“新競爭”。在廣州的多家高端醫療機構,已經有不少兼職醫生,各家醫療機構根據自身的需求“爭搶”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醫術好、水平高”的醫生是“香餑餑”。
問題:醫院愿“放人”嗎?
“我拿著醫院的工資,享受著醫院提供的各種福利,但卻同時在為別的醫院服務,院方能沒有意見嗎?”張均(化名)是符合多點執業的骨科醫師,他擔心,畢竟自己待遇的提高、晉升等都還要靠醫院,而一旦給院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就有可能會影響到職業晉升。
“從情感上來說,醫生都會有些顧慮,作為院長來說,不一定希望自己醫院的醫生,特別是有名的醫生再去第二執業點。”廣州諾亞醫療的董事長蘇偉在邀約公立醫院的醫生時,對此頗有體會。
記者留意到,新的管理辦法取消了醫院和執業地點數量限制,技術職稱方面也一直在降低,但需獲得第一職業點同意的前提并沒有改變。此外,盡管醫生崗位有了“全職”和“兼職”之分,但醫療機構在醫療服務上的主導地位,醫生的受雇者角色,讓多點執業真正“遍地開花”仍有一些難度。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副主任龔四堂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醫生們現在的工資待遇相比之下還是有差距,如果多點執業能夠讓他們的待遇得到相應的補償,是對醫生價值的認同。“醫院并不會禁止醫生多點執業,但醫生們要很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如果在此之外還有精力,那可以去。”他補充指出。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崇雨田則表示,在醫院的黨政聯席會議上,已經達成“支持醫生出去多點執業”共識,不設卡。但他同時也表示,為了保障醫院正常的醫療運行,醫生要出去還得通過醫院的考核,至于怎么考,還需要更多的實施細則。
看病真的方便嗎?
患者:會不會變成高價看病呢?
另一方面,患者也有擔憂。記者觀察發現,目前登記多點執業的醫生,更偏向于去的是待遇高、工作相對輕松的民營機構,除了去醫院對口幫扶的基層醫院,真正愿意下沉到社區醫院、基層醫院的醫生并不多。對此,有患者提出了擔心:“平時在三甲醫院,最多300塊的特診可以看到大專家,如果越來越多的醫生出去多點執業后,會不會出現在大醫院根本就看不到病,而需要去到醫生的第二執業點,我得出800-1000元的就診費,會不會變成高價看病呢?”
事實上,這樣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今年3月,中山三院·愛博恩國際婦產中心開診,成為華南首家“民辦公助”醫療模式的專業婦產醫院,這里以中山三院產科的核心醫療團隊為“賣點”,成為了廣州高端、精英專科醫療機構的典型代表。這種民辦公助的形式,會否將原本緊缺的公立醫療資源分流?會否出現在三院一號難求的教授,只要患者出得起就診費就可以在愛博恩找教授看診呢?
對此,崇雨田并不認同。他表示,愛博恩針對的是高端客戶,并不是針對所有的患者群體。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中山三院的床位使用率和分娩率大大增加,跟愛博恩開業并沒有直接關系。
對于醫生們更偏愛去民營機構多點執業的現狀,大多數醫院管理者都道出了個中緣由:目前醫生到基層公立醫院執業,收入結算和診金定價等領域還需要突破,比如目前一個專家在省里的醫院出診的專家號是50元,去基層醫院卻只能收4元。“基層的價格提高了,吸引的條件好了,醫生自然也愿意下去了。”一位大型三甲醫院的副院長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與此同時,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省醫改辦主任黃飛也透露,今年12月底,廣東將啟動的全省綜合醫改中,里面就將涉及人事制度改革,將實行編制備案管理職位,促使醫生自然流動,通過對口幫扶、縣鎮一體化、醫療隊下基層等方式,鼓勵醫生開展多點執業,解決基層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他還透露,下一步,廣東還將出臺護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見,擬有效滿足醫養結合、家居或社區護理的需求。
公立醫院醫師集體“反向注冊”
和這種私人診所一個一個“磨”來醫生的方式不同,作為廣東首家“民辦公營”模式的暨南大學附屬穗華口腔醫院,卻是采取全公立醫院醫師到民營醫院注冊的“反向注冊多點執業”模式,也就是說,原本注冊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教授,執業變更注冊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穗華口腔醫院,與原來醫院的關系卻變成了“多點執業”。
穗華口腔醫院院長賴仁發,同時也是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口腔科的主任醫師,他表示,平時在醫院看病時總是忙得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與患者進行交流,到民營醫院執業,采取的全是預約制就診,和每個患者交流的時間可以超過半小時,充分的溝通會讓雙方建立起信任關系。
年輕的醫生趙清桐現在漸漸喜歡上了到民營醫院執業,以前在口腔科里,2天門診、2天病房,忙得不可開交,由于資歷尚淺,晉升還需一定的年限。到民營醫院后,同樣每周開兩天門診,病人也不少,但有更多的時間積累,而且收入也較此前增加不少。談及這樣的多點執業方式,他表示認同,“科室集體出來多點執業,會更放心。”
據介紹,暨大醫學院附一院口腔科40多名醫生中,已經有20多位醫生簽了穗華口腔。
從私人工作室到醫生集團的轉變
除了去其他醫療機構,還有醫生選擇了自己干。去年5月,珠江新城出現了廣州首批“私人醫生工作室”,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林鋒的“林鋒胃腸腫瘤醫生工作室”及中山六院謝汝石副教授開辦的“謝汝石醫生工作室”就在其列。在這里,采取的是全預約就診,并打通去往公立醫院的通道。林鋒會根據預約就診的患者信息,保證至少半小時的咨詢服務,一旦需要手術,便將病人引流至他的第一執業點中山六院。
今年3月,深圳市衛計委向兩名醫生發出了邀請,希望“私人醫生工作室”集團在深圳成立公司總部以及建立名醫診療中心。于是,國內第一張帶有“醫生集團”字號的工商執照——“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醫療有限公司”正式批準注冊。這也意味著,醫生集團作為一個新的行業誕生,醫生可以在合法的商業組織中從事自己的醫療活動,醫生集團內的醫生也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始新的執業模式。據介紹,目前醫生集團已經和近300名醫療專家領銜的覆蓋20多個臨床學科的醫生工作室完成簽約,其中副主任醫師占了近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