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社會資本辦醫療機構數量首次超過公立醫院,服務量也達到20%。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社會資本辦醫院中重要組成部分民營醫院的春天就到了呢?
在10月23日晚上,2016中國民營醫院建設與管理峰會上,一場關于“民營醫院是否迎來發展的春天?”的辯論賽展開。正反雙方及現場觀眾的態度與觀點似乎可以給出在民營醫院行業中摸爬滾打的實踐者的答案。在辯論過程中被提及最多的詞是“人才”、“公平”、“政策”。
在正方首都醫療集團常務副總裁隋國平看來,民營醫院的春天已經到了。他認為,從民營醫療機構的數量、床位數量,以康寧醫院為代表的醫院醫療集團的上市,這些都是春天到來的氣息。
同樣認為民營醫院春天已經到來的還有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李響。他認為,資本往往“春江水暖鴨先知”,資本紛紛投入民營醫院領域,呈現“半井噴式的狀態”;另外,李響稱,在資本市場上,民營醫院的表現也好于其它產業,在港股市場,醫院的財務膨脹能達到三五十倍,其它領域則在十倍左右。其次,A股市場民營醫院的并購也較前些年更容易,也更頻繁……這都說明民營醫院的春天到來了。
作為被“點名”作為民營醫院典型的溫州康寧醫院,董事長管偉立則表示感受到了春天。他認為,首先國家層面承認了民營醫院的地位,是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各種利好額政策也頻頻發布。
然而,在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王冬看來,民營醫院還處在冬天,只不過冬天有幾株梅花凌寒獨放。他認為,民營醫院當下的困境集中在人才、政策落地,以及信任問題等。
醫學界副總編輯張凌同樣作為反方,認為民營醫院并沒有迎來春天。她認為,盡管資本市場十分活躍,但同樣在人才的獲取上,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比并沒有太多的優勢,學術話語權也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
“在座的哪個不為生存發愁,哪個每天晚上不想想醫院怎么活下去?民營醫院春天來了嗎?春天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廣西廣濟醫院董事長余小寶反問。他認為,民營醫院在公立醫院的擴張面前,人才倒流嚴重;在大三甲醫院的虹吸面前,病源被壟斷;在政策上,盡管國家給了好政策,但往往落地的時候遭遇玻璃門、旋轉門,而資本往往更多做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情……
在互動環節中,作為觀眾的民營醫院院長們紛紛“麥霸”發言,倒苦水也罷,表示“主要靠自己努力爭氣”也好,都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整個論過程中,正方從民營醫院取得的發展著手作為例證闡釋“春天到來的氣息”,而反方不斷地提出當下民營醫院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得到臺下近1000名民營醫院人士的認同。
從最后主持人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最后的統計來看,更多的人舉手贊同了反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