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衛計委主任:鼓勵民資辦兒科醫院
加入日期:2017/3/31 13:59:23 查看人數: 817 作者:admin
上海: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恢復兒科門診服務!給婦兒醫生加工資 鼓勵民資辦兒科醫院
上海市衛計委主任鄔驚雷表示,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兒科服務能力是強基層的重點,如果普通的疾病能夠在基層解決的話,兒科服務就會方便很多。對于兒科方面的民資辦醫,上海給予鼓勵和支持的態度。上海一直在鼓勵民資辦醫,如和睦家、美華、艾兒貝佳等。在床位的增量方面,也給民營醫療機構提供一定的空間,尤其是兒科。
上海市政府3月29日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介紹了本市優化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加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有關工作情況。市婦幼保健中心主任朱麗萍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市衛生計生委以市民需求為導向,積極克服全面兩孩帶來的生育需求釋放、出生人口增加、高齡孕產婦妊娠結局風險上升等壓力和挑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努力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編制出臺國內首部省級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專項規劃,新增近1000張兒科床位,構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聯合團隊,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新增兒童健康服務事業編制近2000名。2016年9月,市委書記韓正調研本市兒科服務能力建設情況并對取得的階段性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一、本市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的進展和成效
(一)構建較為完善的兒科服務體系。結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統籌規劃兒科醫療資源布局,形成了包括兒童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兒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婦幼保健機構在內的覆蓋城鄉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共有179家,其中16家市級綜合醫院提供兒科診療服務;52家區級綜合醫院均提供兒科診療服務;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兒科門診。設置兒科床位的醫療機構有68家,提供兒科門診服務的醫療機構有141家,提供急診服務的有76家,總床位數4000張,兒科執業(助理)醫師3200余人。全市建立了6家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與16個區實行分片對接,形成“覆蓋全市、及時響應、有效救治”的安全保障網絡,2016年上海地區嬰兒死亡率3.76‰,連續十多年保持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二)出臺國內首部省級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專項規劃。市衛生計生委把加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列為2016年“補短板”課題,會同相關部門編制《上海市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規劃(2016-2020年)》,并經市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目標任務和30個主要項目,如突出補短板、增加資源配置的“50個標準化示范兒科門急診建設項目”,保障兒童健康基本權利的“兒童健康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打造兒科醫學和人才高地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籌建項目”等,每個項目都體現了政府對兒童健康的高度關切。
(三)兒童健康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加強。新建市婦幼保健中心、兒童醫院普陀院區和第一婦嬰保健院浦東院區,新增第一婦嬰保健院、婦產科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300張床位。擴大市級綜合醫院兒科規模,新增新華醫院、同濟醫院兒科床位345張;郊區“5+3項目”中,新華崇明分院等7家醫療機構兒科床位數達191張。發揮社會辦醫作用,建設各類兒科醫療機構18家。“十二五”增加579張兒科床位,2016年又新增400張兒科床位。
(四)兒科醫療運行模式不斷創新。在市兒童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依托三級兒童專科醫院和兒科優勢醫院,構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聯合團隊,促進優質資源縱向延伸,提高兒科服務同質化水平。如兒科醫院17家綜合性醫院和6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聯合54家成員單位推行常見病分流下沉。據統計,本市5家兒童專科醫院和兒科優勢醫院群zslm619全年門急診量增幅由2015年的7.3%下降到2016年的1.0%,全年出院人次數增幅由2015年的9.4%上升到2016年的11.3%,兒科就診下沉和專科優勢集聚的效應初顯。
同時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引導,改善醫療服務,優化服務流程,制定季節性高峰應對方案,推行預約服務,平均就診等候時間明顯縮短。如市兒童醫院推行智能就醫服務系統,患者平均縮短1.34小時的就診時間。
(五)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推進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加強兒科學、發育行為兒科學與兒童保健學等重點學科發展,啟動兒童重要疾病聯合攻關,推廣適宜技術項目。全市兒科領軍人才8人,兒科類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3個,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學科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加大兒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2012年交大醫學院恢復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招生,2016年復旦大學新開設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在校生共236人。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科醫師規培已分別招錄923人和322人。通過“兒科強基層”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全科醫生兒科能力專項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全科醫生兒科服務能力。
(六)兒童健康服務保障力度加大。各級財政加大對兒童健康服務的投入,“十二五”期間本市建設財力對市級兒科醫院建設項目的投入比例從“十一五”時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時期的80%;國家財政和本市財政共同投入資金,支持兒科專科和危重會診搶救中心建設;2017年市級財政又撥付專項資金用于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充實加強兒科醫療服務力量,“十二五”期間市、區兩級新增兒童健康服務事業編制近2000名。探索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和向兒科傾斜的內部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制度。形成以居民保險為主體,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互助基金為補充的兒童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下一步工作舉措
上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與不斷增長的人口規模和市民不斷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們將繼續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貫徹韓正書記在全市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要求,全面落實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規劃,治未病、抓醫改、補短板,讓兒童享有便捷、均等、優質、連續的健康服務,兒童健康繼續保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下一步,結合貫徹落實《“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我們將采取六個方面的措施,進一步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能力。
(一)挖潛擴能,繼續擴大兒科服務供給。三級綜合醫院和承擔區域醫療中心任務的二級綜合醫院按標準設立或恢復設立兒科床位,床位數原則上為醫院核定床位的5%,最低不少于30張。2017年實現全市新增兒科床位400張(“十三五”期間將新增1900張)。2017年底前,本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恢復兒科門診服務,三級綜合醫院和承擔區域醫療中心任務的二級綜合醫院提供兒科門急診服務。引導和鼓勵有資質的社會醫療機構提供兒科診療服務。
(二)機制突破,深入推進兒科聯合團隊有效運行。結合醫改綜合試點,加快完善兒科聯合團隊內部管理、雙向轉診、培訓、人才柔性流動、信息化等制度建設,發揮優質兒科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積極開展兒科區域同質化分級診療服務,將兒童常見病診治逐步下沉到基層醫院,提高區域兒科服務能力與水平。將兒童健康管理納入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內容,提高家庭醫生為兒童健康服務的簽約服務率。
(三)加快學科和隊伍建設,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針對當前兒科醫生數量不足等情況,制定“十三五”期間每年的人才培養計劃;根據需求開展相關臨床醫師轉崗培訓;繼續開展全科醫生兒科專業技能培訓。2017年全市新增兒科類領軍人才1-2名,學科帶頭人2-3名。全力推進以兒科醫院和兒童醫學中心為主體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建設,加大兒科臨床轉化研究和高新技術、適宜技術的開發推廣力度,使本市優質兒科醫療資源在兒童重大疾病、疑難復雜疾病和急危重癥診療及康復服務、兒科骨干人才培養上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鞏固、提升在全國的領先水平。
(四)持續改善兒童就醫體驗,有效應對季節性高峰醫療需求。改善兒科門急診環境,2017年啟動20個綜合醫院標準化示范兒科門急診項目建設(“十三五”共建設50個),優化兒科門急診服務流程,為區域內兒童提供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同質化服務。積極開設兒科延時門診和夜門診,減少排隊等候時間;運用“互聯網+”手段,提供就診信息查詢和預約服務,引導市民就近、錯峰、有序就醫。在學生假期和季節性疾病高發期,合理調配兒科醫務人員力量,實施兒科分時段預約,做好門診和急診的有效銜接,應對高峰期醫療需求,確保平穩有序的醫療秩序。
(五)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發揮市婦幼保健中心在全市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與管理的平臺作用,加快出生缺陷診斷技術研究,開展遺傳咨詢服務,為打造國內人類遺傳領域的制高點奠定基礎,通過醫療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化。推廣落實唐氏綜合征篩查和新生兒先心病篩查,把市政府第三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服務項目,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機制。貫徹落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精神,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在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中向婦產科和兒童專科醫院傾斜;在綜合醫院內部收入分配中向產兒科傾斜,確保公立醫療機構兒科醫務人員薪酬水平達到同級別機構同類人員的平均水平或以上。加大投入力度,細化完善醫院差別化補償政策,對產兒科實行投入傾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