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多所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牽涉“論文被撤” 省衛計委發聲
加入日期:2017/5/2 15:58:27 查看人數: 1022 作者:admin
日前,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等國內107篇論文被德國著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宣布撤回發表。這107篇論文發表于2012年至2016年之間,全部來自中國,撤回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
一時間,輿論嘩然,“學術造假”“各方推卸責任”的評論充斥于網絡。事實究竟是怎樣?為何會出現這樣大規模“同行評議造假”被撤稿事件?在此事件中,各方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從中得到什么教訓?
針對廣東多所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涉及此次論文被撤事件,相關部門的負責人25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做出了回應。省衛計委表示會對此次造假予以嚴厲打擊,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則稱:“今后會出臺具體相關政策評價醫生勞動。”
【事件】
4月20日,德國著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稱將撤回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并公布了涉事論文作者、單位等信息,理由是本次被撤回的案例中,作者提交的評審人建議中,使用了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假冒了評審人電子郵件地址,這讓編輯以為文章發送給了真正的評審人。而刊物經過調查確認,這些評審人并沒有對論文做過評審。不過,刊物也坦言,同行評議流程遭到惡意破壞,但并不意味著這些論文出現了剽竊和造假。
施普林格還表示,有一定證據表明,提供所謂語言編輯服務的第三方機構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中國科協發表聲明時也提及了第三方機構的存在。科協表示,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
【醫院】
已調查事件有涉事醫生還是道德模范
記者了解到,此次“論文被撤”事件,廣州有多所醫科大學及附屬醫院涉及其中。而名單一公布后,醫院內部也炸開了窩,不少醫院開始了內部調查。
有名單上的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懊惱。“醫生也是躺槍啊。”連日來,記者采訪了廣州市某三甲醫院涉事醫生,有一名涉事醫生一接電話,連呼“冤枉”,稱自己并不知道這篇論文曾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是之前我帶的一名博士生,寫了論文,因為畢業需要發表論文,帶了我的名字將文章發這刊物上了。我根本不知情。”這名醫生表示,自己不知道論文發表的事情,更不知道論文在發表過程中中介幫忙找人評審造假。
而廣州多家涉事醫院管理者則向記者表示:“內部已經著手調查此事件。”某家醫院的管理人士還表示,醫院對論文造假肯定是不會姑息的,而此次被撤論文的作者,有的是院內的老專家、教授,有的還是道德模范。
記者注意到,有的醫生明明是外科醫生,而此次被撤論文中卻寫了與基因相關的論文。“外科醫生搞不熟悉的基因,不會寫英語論文、不懂怎么發SCI,卻偏偏打腫臉充胖子,怪誰呢?”有人士如是評價說。
【探因】
為了畢業晉升需在科學期刊發文章
為何要在《腫瘤生物學》發表論文?為何涉及的醫生又那么多?為何要在發表流程中的“同行評審”中造假?
“先不談醫生的論文本身有沒有造假。”廣州市一名三甲醫院的醫生曹旭(化名)說,“碩士、博士畢業都需要發表論文,而國家醫療制度要求臨床醫生沒有科研成果莫談晉升。”他表示,住院醫生累計工作滿五年后,才有資格去競聘主治醫生,要求有一篇學術論文。主治醫生的論文水平要求低一點,但一定是正規的科學期刊,即有國際標準刊號或國內同一刊號的、在新聞出版總署能夠查詢到注冊的期刊。
而副主任醫師的晉升比較嚴格,包括5個硬件:一個市級科研課題,3篇以上的學術論文,職稱英語過關,計算機通過5個模塊考核,通過國家高級職稱考試(有效期2年)。
主任醫師比副主任醫師的要求更加苛刻,其中包括:省級以上課題第一負責人,重新發表4篇以上的論文(級別越高越好),重新參加國家高級職稱考試,職稱英語和計算機模塊等。同時,要參加評委答辯會。
而《腫瘤生物學》影響因子(國際公認的期刊評價指標)在3.0左右,不高不低,在985、211高校一般都符合畢業、保研等條件,也是醫生晉升時的加分項。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本期刊的發稿周期短,此前最快3-4個月就能發表,這對晉升、評級、畢業等來說很實用,而其他SCI同類期刊至少也要一年時間。
在國際刊物發表文章時,為了縮短評議流程,有醫生平時也不認識什么國外的審稿人(《腫瘤生物學》要求須是國外審稿人),加上不熟悉投稿流程,正好有第三方提供這樣的服務,于是有醫生就順便購買了這項服務。
記者在微信圈搜索“代發SCI”幾個字,搜到不少相關鏈接。
【部門回應】
廣東省衛計委:
只要是造假都要予以嚴厲打擊
針對連日來不斷被討論的“論文被撤”事件,廣東省衛計委主任段宇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有關注到此事。”段宇飛坦承,在工作中也有發現醫生“論文造假”事件,比如去年職稱評定中就有發現類似情況。
“有的(造假)還很嚴重,將整個論文復印,中間加上自己的名字,復印看不出來嘛……”段宇飛強調,對于職稱評定中進行造假的行為要嚴厲打擊,一經發現,會要求一段時間內不得參加職稱評定。
記者了解到,此次“論文被撤”事件,和之前評定職稱時的“論文造假”不能等同,涉及的是同行評審造假,但段宇飛表示,只要是造假都是要予以嚴厲打擊。
廣州市衛計委:
會出臺具體相關政策評價醫生勞動
廣州市衛計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胡丙杰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表示:“職稱晉升體系管理權限現在主要在省里,對于基層,我們一直呼吁要看病為主,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做論文搞研究上,用醫療服務的質量,數量和群眾滿意度來評價醫生的勞動。(對于論文與職稱、晉升的相關問題)到時候會有具體相關的政策出臺。”
【聲音】
有的手術做得很漂亮,但沒寫過什么高水平文章;有的科研能力出眾,但臨床經驗不足。不能只通過一篇論文來評價醫生的水平
劉申(化名)是廣州市一所三甲醫院的院長,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肯定不能只用論文作為評價標準。因為有的醫生在臨床實實在在干活,但是他寫不出文章的。”劉申認為,被撤銷下來的論文只是小部分,通過科研成果來體現醫生的價值和勞動是沒問題的,不能只通過一篇論文來評價一個醫生的水平,更不能允許造假。
劉申表示,自己所在的醫院也會有醫生臨床經驗豐富但在科研能力較弱,有的手術做得很漂亮,什么手術都能做,但就是沒寫過什么高水平的文章。有的科研能力出眾,臨床經驗則有所不足,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年輕的海歸醫生身上,“因為中國的醫生留學時大部分不做臨床,都是在實驗室做科研,回來后也是科研能力比臨床能力強。”
劉申認為,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相比厲害在哪里呢?只是多做幾臺手術嗎?肯定還需要有一個考量系統。現在有人片面認為就是因為晉升要論文才逼得醫生造假,這個論調是錯的。一味地說評職稱不考察論文和外語,也是不行的。“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綜合考量也沒有太大的偏差和錯誤。不學外語你看得懂外國文獻嗎?你能到國外參加交流嗎?不能的的話肯定會影響到你的國家化水平。”
“發表SCI文章這事,其實讓所有醫生深惡痛絕!醫生都是受害者,當然也有人從中獲利,如果沒有這個要求,醫生可以將更多精力花在看病救人上,不用絞盡腦汗通過此來獲得名和利。”25日,廣東省屬醫院一名30多年從業經歷的科主任“野夫”(醫療圈網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每天都收到公司代發論文的邀請,SCI文章他們也能代發。”
野夫透露說,很多大醫院都支持醫生發SCI文章,“因為最終受益的是醫院,每年都有各種醫院排行榜,論文發表數多、級別高,醫院名聲好,排行榜會靠前,病人多。”而有的院領導、校長甚至都有參與論文造假,“有的專家連英語都說不利索,但每年都發SCI,而且影響因子都很高,其實都是研究生做的論文。有的高級別的專家,每年發幾篇SCI,真是嚇死人了。”
為什么發SCI的積極性很高?野夫坦言,因為與名利掛鉤。他說,有的醫院按論文影響因子給予醫生獎勵,還可以以此拿到科研基金,學校、醫院會將基金返還一部分給個人,拿SCI去報獎,獎勵源源不斷。
野夫表示:“做文章憑本事憑良心,國內的雜志也可以發,為何要逼自己打腫臉充胖子發到國外去呢?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要做這個事。自己有錯在先,一點不值得原諒。”野夫說。
行業意見
教育學者熊丙奇:
學術土壤與生態已經出了大問題
教育學者熊丙奇發表文章稱,接連發生在中國學者身上的大規模論文被撤事件,已然表明我國的學術土壤與生態已經出了大問題。
2015年底,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具體包括:
不準由“第三方”代寫論文;
不準由“第三方”代投論文;
不準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
不準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
不準違反論文署名規范。
他表示,這“五不準”很嚴厲,也表明了中國學術界對學術造假“零容忍”的態度。可是,這和之前有關部門一再宣稱要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一樣,對學術抄襲、造假等行為基本沒有什么震懾作用。
原因在于,就是遭遇撤稿之后,被撤稿的學者依舊安然無恙,最多被取消課題經費資助,學者所在機構并沒有啟動對其學術造假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學術處罰。
專家觀點
廣東省衛計委原巡視員廖新波:
是撤錯了就起訴,是自己錯了就得反省
“令人難堪的是,這107篇論文竟然都來自中國,我們學術界有勇氣自查嗎?”針對此次事件,廖新波接受采訪時表示,“百文被撤”再掀風波,無須再指責別人“歧視”,也無須叫屈,是撤錯了就起訴,是自己錯了就得反省。而他認同教育學者熊丙奇的觀點:要把學術委員會建成最高學術權力機構……
廖新波還不無擔憂地說,比107篇造假論文更可怕的,是SCI論文都能買。他坦言,一篇真正的SCI論文需要時間與精力的付出,在臨床業務如此繁忙的情況下,一年能寫出一篇SCI文章的醫生鳳毛麟角。有同行曾向他透露,代發論文價格不菲,令人瞠目結舌,而買一篇SCI文章明碼標價,基礎價1萬元一分,最高也有10萬元!
針對學術界、醫療界存在的追求論文發表數甚至不惜造假也要發論文的現象,廖新波直言不諱地指出,論文造假是沒有正確處理論文與職稱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