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正式啟動,參與此次改革的醫療機構多達3600余家。北京市此次醫改選擇了一條與其他城市多有不同的改革路徑: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三項政策同時實施。
一、北京醫改實際是供給側改革
北京這座城市,醫療管理體系很復雜,有中央單位、有部隊、有市屬的,還有其他企事業單位,但是他們又同在一個地區,所以他們的基本衛生政策要一致。
外省有些地方是通過調整財政補償比例,這條路在北京走不通。北京的醫療體系中,各種醫療機構的財政隸屬關系是不同的。所以公共政策一定是對所有在這個區域的醫療機構都是一樣的政策,這個政策就是價格。
實際上,北京醫改所有的政策都聚集在價格上。這是可以形成區域公共政策的一個杠桿。取消藥品加成,直觀上看到的變化是藥價,設立醫事服務費也是價格,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還是價格,藥品招標最后結果也反映在藥品價格上。
二、為什么三者要同步進行?
對于醫改,中央有三句話,第一句是人民群眾得實惠。老百姓怎么叫得實惠?服務要好,價格要低。第二,醫務人員受鼓舞。醫務人員怎么能受到鼓舞?首先收入不能少,不僅是收入,社會認同感、職業發展前景,都會影響到他的積極性。第三句,資金保障可持續。如果現在說免費醫療,完全依賴醫保,政府承受不了。
在設計醫改的總體政策時,必須要考慮這三個因素。但這就出了一個問題,要平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錢在哪?這三項改革政策合在一起,讓它們之間聯動。
首先,藥品零加成調整了醫院的收入結構,醫院的財務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在醫院不依賴藥價的時候,輔之以價格調整,設立醫事服務費、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醫院的醫療行為、市民的就醫行為也都發生了變化。
三、醫改后三級醫院門診量下降
醫改后,病人就會自己算賬。比如說,他去三級醫院開藥,一種藥原來100塊錢,現在藥價下降20%,降到80元。醫事服務費呢,三級醫院50元起步。要是看主任醫師的話是80元,醫保只管40元,自己要付40元,然后病人一算,在三級醫院僅僅為了開藥不合算了,那他可能就去社區了。
四、醫改對分級診療的影響
三級醫院總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2.9%,二級醫院總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5.2%,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急診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6%。
數據顯示,二、三級醫院就診人次減少,一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人次增加。這說明改革以來,分級診療的態勢逐漸呈現。
另外,監測單位副主任醫師就診人次下降9.9%,主任醫師就診人次下降22.1%,這使得看專家難的問題總體有緩解的傾向。
五、改革后醫院收入整體穩定
改革對醫院來說,首先必須調整結構。這種調整,一方面是社會逼著醫院去做,同時醫院自己也要看清楚形勢,主動去做,而不是政府完全的行政號召。
從頭兩個月的數字來看,改革后,醫院的收入水平是穩定的。我們監測了300多家醫院,包括市屬、中央、企業、社區,整體上漲了3%。
六、改革對醫院收入和患者支出的影響
醫院收入和患者支出總體平均升降都在2%以內。監測顯示,門急診病人支出下降也是3%,和醫院收入上漲在同一水平。
七、未來醫院會重新洗牌
事物總是在矛盾中前進,有問題,不斷調整。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各級醫療機構都要認識到的,就是這種改革對醫療市場格局的影響。為了適應這種格局,醫院要主動調整。比如有的醫院發展醫聯體,做轉診,把術后需要康復的病人轉走,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