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術標準
本次設計的10人醫用空氣加壓氧艙要求:雙艙四門式醫用空氣加壓氧艙結構,總體建造水平達到國內最先進水平,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檢驗、驗收等必須依據和符合(或高于)下列標準:
1.TSG 24《氧艙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2.TSG 21《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
3.GB/T 12130《醫用空氣加壓氧艙》;
4.GB/T 150《壓力容器》;
5.符合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要求。
二、技術規格參數
(一)艙體部分
*1.結構形式:雙艙四門艙體。
2.氧艙規格要求:艙體直徑為2400mm,長度為7500mm。
3.工作壓力0.2MPa。
4.治療人數:10人 其中治療艙6人,過渡艙4人。
5.人均艙容≥3m3 。
* 6.艙門形式:一次沖壓成型高強度薄殼門。鎖緊方式:低壓自動鎖緊。
* 7.艙門透光尺寸及數量:透光尺寸:(高×寬)1400×700 mm。數量4套。
* 8.照明方式及數量:冷光源外照明,采用球面照明窗,數量6個。
9.觀察窗尺寸及數量:透光直徑160mm,數量6只。
10.攝像窗數量:2個,治療艙、過渡艙各1個。
* 11.遞物筒數量:2套,透光直徑300mm,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采用回轉快開門遞物筒,確保安全可靠。
12.艙內座椅及數量:高壓氧艙專用座椅(外罩:阻燃等級≥B1級),共10個。
13.吸氧裝具布局方式及數量:采用壁掛式吸氧裝置。治療艙8個,過渡艙4個。
*14.艙內裝飾的設計采用手術室理念,兩側內壁無夾層,減少細菌殘留。金屬材料選用1.5mm鍍鋅冷軋鋼板,表層靜電噴塑,高強度,抗磨,抗撞,阻燃等級為A級。
15.艙內地板采用彩色高檔防滑地磚鋪面。
16.艙內配設吸痰裝置 2套: 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17.艙內配設急救供氧裝置2套: 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18.艙內配呼吸機氣源裝置2套: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 19.配設生物電無損導聯裝置接口2套: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20.艙內配全方位拾音對講裝置2套: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21.艙內配無觸點感應式應急呼叫報警裝置2套:治療艙、過渡艙各1套。
22.每艙室均設置自動泄壓安全閥2套,并配手動緊急卸壓裝置。
(二)操作控制臺
操控方式:機械手動控制+電動遙控
1.加減壓(手動)操作閥門4套。
2. 電動遙控裝置4套。
3.供排氧操作閥門4套。
4.壓力顯示系統7套。
5.智能聲光報警式測氧儀2套。
6.氧艙專用雙工對講機1套。
7.數顯溫控儀2套。
8.音樂播放器1臺。
9.應急電源(SD1000)1臺。
10.單人吸氧動態顯示儀10位。
11.急救供氧裝置2套(流量計、急救截止閥)。
12.采樣流量計2套。
13.吸氧計時器2套。
14.霧化控制器2套。
(三)壓力調節系統
1.空壓機:靜音型螺桿空壓機,2臺,排氣量滿足國家標準要求。
2.空氣冷卻系統:冷凍式干燥機2臺。
3.空氣凈化系統:采用優質氣水分離器、空氣過濾器進行多級過濾,保證進艙氣體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4.儲氣罐:設計壓力1.5MPa,最高工作壓力1.4MPa,容積5m3,2臺。
5.系統管路及閥件等符合新標準要求。
(四)呼吸氣系統
1.呼吸氣體供應裝置:采用低阻力供氧方式,配低阻力呼吸調節器、傳感、供氧緩沖包。
2.排氧方式:緩沖式艙外排氧。
*3.艙內吸氧裝具采用多功能吸氧裝置,并配置醫用氧艙霧化吸氧裝置10套。
4.氧源:氧氣匯流排 □
院方液態氧 □
5.系統管路及閥件等符合新標準要求。
(五)艙內環境調節系統
1.空調:采用海爾壁掛分體冷暖空調。治療艙1.5P 1臺,過渡艙1.5P 1臺。
2.送風方式,采用永磁耦合感應傳動。
(六)電氣控制系統
設立獨立式配電系統,采用漏電保護器和隔離變壓器雙重安全保護,雙電源自動切換。
(七)監控系統
1.采用數字高清攝像機:2臺,其中治療艙1臺,過渡艙1臺;50寸液晶顯示器1臺。
2.監視畫面經由硬盤錄像機,將每個攝像機畫面顯示于監視屏上。
(八)消防系統
1.按GB/T12130-2005《醫用空氣加壓氧艙》標準之要求,各艙室均配置水噴淋消防設施,要求噴水強度不小于50L/(m2.min),噴水動作響應時間不大于3s,并在操作控制臺及艙內醒目位置設置快開式氣動控制閥,以確保緊急狀態下使用。
* 2.采用細水霧滅火系統。有效滅火降溫。
3.配備滿足消防要求的消防水罐。
(九)安全附件和安全保護裝置
1.安全閥:治療艙、過渡艙配置安全閥各2只。
儲氣罐、消防水罐配置安全閥各1只。
2.遞物筒配裝壓力鎖定、低壓自動開啟裝置各1套。
遞物筒配裝壓力顯示儀表各1套。
3.壓縮機配裝超壓自動停機、低壓自動復位裝置。
4.各艙室內、外應急卸壓裝置各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