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藥零售的兩大挑戰:醫保支付價和藥占比取消
加入日期:2019/3/21 8:51:02 查看人數: 1002 作者:admin
隨著醫保帶量采購的落實和醫保支付價的正式推出,越來越多的受到沖擊的藥企希望尋找其他渠道來緩解政策的壓力。不過,雖然處方藥零售看似機會巨大,但實則受制于多重困境,其中尤以醫保支付價和藥占比取消為主要的挑戰。
隨著醫改以來的藥品零加成政策和藥占比30%的考核紅線,醫院對藥品外流有了一定的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政策的需求。但為了保證自身藥品利益的需求,處方都是流向指定的合作方,這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線下的渠道主要是醫院周邊的藥店,這類藥店大多是由醫院開設或與醫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線上渠道則主要通過互聯網醫院來搭建,通過與零售藥店鋪建互聯網醫院就診網絡。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兩種形式,處方確實外流了一部分,但這更多的是為了滿足醫院的規避政策要求,將利益鏈條從院內搭建到了院外。
隨著醫保開始介入藥品的招采,雖然目前階段主要影響的是醫院,但隨著醫院市場出現改變,為醫院輸送利益的零售端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根據2019年3月發布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醫保配套措施的意見》,醫保支付價正式登場。這意味著醫保支付價在帶量采購試點地區率先推出。與集采價格相差2倍或2倍以內的直接按照集采價格支付,這意味著如果集采價格下降空間在50%以內同一通用名組內的藥價直接一步下降到位,而如果集采價格下降超過50%,同一通用名組內的藥品價格必須首先下降30%,3年內調整到位。
隨著醫保支付價的推出,全國其他非試點地區的招采價格將與其聯動,全國性的藥價下跌將很快實現。隨著國家醫保局下來組建全國性的招標平臺,對全國的藥價都將形成巨大的擠壓。
在醫保支付價推開后,零售端按照醫保支付價支付藥品使得外流的處方不再有高額的收益,即使只從藥品買賣的角度來看,部分藥品已經很難產生符合零售端期望的利潤。醫保帶量采購在院內保證用量,藥企一旦中標,將節約大量營銷開支特別是給予醫生的灰色收益,這使得藥企很難再有意愿給予流出的處方以高額的回扣,從而引發院外處方利益鏈條的崩塌。而大部分未中標藥品因醫保支付價迫使其藥價快速斷崖式下跌,即使撇開灰色利益部分來看,零售端本身也難以獲得利潤。
另一方面,隨著藥占比考核的取消。在醫院內,醫院和醫生對特藥及其背后的利益將更好的把控,部分高價藥的處方流出可能性大大降低,這對目前經營特藥的DTP藥房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由于藥品一致性評價的完成仍需一定的時間,大部分藥品還不能進入帶量采購的范圍,這部分藥品未來將成為醫院和醫生主要的利益來源。但這一利益盤在逐漸縮小,對藥企的擠壓是漸進式的,但卻是具有高度挑戰的。正如之前我們所分析的那樣,醫保帶量采購是醫保支付價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隨著醫保支付價的正式推出,零售渠道的處方藥在同一通用名下的醫保支付價格是一致的。一旦醫保支付價實施的過渡期結束之后,除了使用商保或自費,處方藥走零售渠道同樣是無法規避政策的。而且,中國商保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提供基于醫保之上的保障,即使單獨為產品提供支付,其體量太小而無力支撐市場。
因此,在醫保支付價推出后,處方藥零售不可能出現有價值的市場規模,也無法規避政策而獲得規模化的收益,短期內零售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