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_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_xxxxhdvideos18._午夜电影理论片888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跨國藥企2019上半年回顧:并購、瘦身、合作、換帥...
加入日期:2019/6/21 8:32:37  查看人數: 779   作者:admin
從近半年的跨國藥企動向來看,并購、業務調整與整合、換帥、裁員等仍然是跨國藥企們的關鍵詞,并且從規模上來看動作越來越大,整體來看也體現了全球制藥行業環境正在發生的變化。
 
  2019年已近過半,繼多家跨國藥企巨頭陸續曬出并購交易成績單之后,宇宙大藥廠輝瑞也終于出手了。6月17日,輝瑞宣布以總價約114億美元收購美國Array生物制藥公司,這是輝瑞在創新生物藥領域的新布局。
 
  Array的優勢在于擁有優質激酶抑制劑研發平臺,王牌產品是BRAF/MEK抑制劑組合Braftovi+Mektovi,2018年中獲FDA批準用于治療BRAFV600E或BRAFV600K突變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此外,該組合療法潛在適應癥還包括結腸癌,有分析師預測該組合療法峰值銷售為12億美元,其銷售業績的一半將來自結腸癌適應癥。
 
  輝瑞方面表示,收購Array為輝瑞在現有的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領域基礎上,創造潛在的結直腸癌領域的價值。
 
  從近半年的跨國藥企動向來看,并購、業務調整與整合、換帥、裁員等仍然是跨國藥企們的關鍵詞,并且從規模上來看動作越來越大,整體來看也體現了全球制藥行業環境正在發生的變化。
 
  1.并購
 
  輝瑞此次114億美元的總交易價并不是近半年跨國藥企并購交易中數額最大的。2019年開年,三筆大額并購交易浮出水面,為全球醫藥行業全年的并購交易活動進行預熱。從巨頭們的并購動向看,創新生物腫瘤藥領域仍然是熱點,以基因療法為代表的新型療法獲得越來越多的青睞。
 
  1月3日,BMS和新基宣布達成合并協議,BMS將以74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交易的形式收購新基。雖然之后有傳出BMS大股東對該筆交易提出異議的消息,但也未影響交易的進展。昨日,此前與新基達成合作的百濟神州也發布公告,宣布在BMS完成收購新基前,終止與新基在在研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的全球合作,新基同意就合作終止向百濟神州支付1.5億美元。
 
  1月7日,被稱為日本企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海外并購案誕生。日本武田宣布,公司已完成了對夏爾的收購,這筆自2018年4月就開始傳出消息的并購交易終于落錘。該并購為武田在罕見病領域市場增加了籌碼,并使其躋身全球前十大藥企。此前傳出的交易價為460億英鎊(約620億美元),但正式官宣時并未透露相關數據。
 
  一天后,禮來也宣布了一項重磅收購,將以約8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成立僅6年的生物醫藥公司Loxo Oncology。Loxo的廣譜抗癌藥Vitrakvi頗受關注,據悉可針對17種腫瘤的治療。
 
  三筆大并購開啟了2019全球醫藥行業的并購交易序幕,羅氏、諾華、默沙東、強生等也紛紛跟上加入并購大軍。
 
  2月,羅氏宣布擬以48億美元收購美國基因療法明星公司Spark Therapeutics,預計交易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Spark在研管線中有針對包括遺傳性視網膜疾病(IRDs)、肝臟介導疾病、血友病、溶酶體貯積癥、亨廷頓舞蹈癥等疾病的療法,其中兩款治療血友病相關的產品進展最快。然而,兩個月后有消息傳出由于Spark股東層意見,該筆交易恐生變,但羅氏方面表示仍有信心在6月底以前完成交易。
 
  同樣布局基因療法的還有百健(Biogen)。3月5日,百健宣布收購英國基因療法公司Nightstar,瞄準眼科基因治療藥物,不過該表交易總值僅8.77億美元。
 
  諾華則瞄準了曾被BMS收購一年多后出售的美國生物技術公司IFM Therapeutics,主要研發針對先天免疫系統的異常或慢性炎癥反應的小分子拮抗劑。2019年4月,諾華以3.1億美元首付款、高達12.6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拿下了IFM Tre。
 
  5月22日,默沙東宣布通過子公司以總價約22億美元收購Peloton Therapeutics公司,預計將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易。該筆交易最吸引默沙東的是Peloton在研管線PT2977在治療腎癌方面的潛力。
 
  6月21日,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主辦,上海醫藥集團作為發起與戰略合作單位,E藥經理人雜志承辦的2019浦江醫藥健康產融創新發展峰會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會議將呈現“全球及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動態與資本市場展望”主題演講,敬請期待。(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
 
  2.瘦身
 
  有買當然也有賣。隨著新管線的補充和整合,在戰略架構調整、削減成本、聚焦優勢業務的需求下眾多跨國藥企們也紛紛進行“瘦身”。
 
  GSK在2018年底宣布了一筆價值為51億美元的交易,收購標的為腫瘤治療生物醫藥公司TESARO。今年2月,GSK就將其疫苗公司Chiron Behring出售給印度疫苗生產商Bharat Biotech。
 
  2019年初,輝瑞宣布關閉2間位于印度的生產廠房,該廠房主要用于生產青霉素等非專利注射藥,同時裁撤相關約1700名員工。從當前來看,似乎是為了之后的并購交易做準備。差不多同一時期,禮來削減了其法國一家工廠250個崗位,阿斯利康也在美國裁員達200多名。
 
  4月9日,為了有助于諾華和愛爾康關注在各自的增長戰略,諾華正式將愛爾康剝離,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同樣在4月,禮來也宣布瘦身,出售在華抗生素產品主力軍希刻勞和穩可信,預計2019年下半年或2020年初完成。
 
  拜耳在收購孟山都后股價大幅縮水,2018年11月拜耳就公開宣布,計劃放棄動物健康部門,以及出售部分消費者健康業務品牌和產品線。今日(6月18日)有報道稱,復星國際正在考慮收購拜耳旗下動物健保業務。據悉,復星正在考慮與私募股權公司或其他投資者合作進行聯合報價,拜耳最快在未來幾周之內展開出售程序。
 
  3.強強聯合
 
  在新藥研發成功門檻越來越高、研發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情況下,2019年上半年也出現了多起強強聯合的研發合作,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合作形式。
 
  2月,GSK和默克正式官宣一項全球戰略聯盟,將共同開發研究性雙功能融合蛋白免疫療法M7824,合作還包括后續的商業化進展。據悉該項目的估值可能高達42億美元。
 
  3月又公開了一項重磅合作。阿斯利康牽手第一三共,共同開發第一三共的抗癌藥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此次合作價值高達69億美元,未來第一三共將與阿斯利康平分日本市場以外的全球市場銷售利潤。根據雙方協議,阿斯利康將支付13.5億美元的預付款,實現其他里程碑后第一三共將獲得高達38億美元收入,另外還有資格獲得與DS-8201未來銷售里程碑相關的17.5億美元或有付款。
 
  5月25日,GSK與輝瑞成立的合資公司獲得CCI批準。將時間線拉回2018年12月,GSK當時宣布已與輝瑞達成協議,計劃將兩家的消費者健康業務合并并建立新公司。經測算,合并后的新公司全球銷售額有望達到127億美元。目前新公司的人事也已做好安排,GSK首席執行官Emma Walmsley將擔任新合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亞太區由原輝瑞亞太區總裁蔡寶光負責,原輝瑞健康藥物部中國區總經理顧海英擔任新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
 
  4.整合換帥
 
  管理層的人事變動也是行業關注的焦點。上半年,從全球層面來看,賽諾菲、諾華、第一三共、諾華山德士的領導都進行了調整,另外聚焦到中國區,各跨國巨頭對于領導人選也進行了很大調整。不完全統計,安進、GSK、諾華、賽諾菲、BMS等多家跨國藥企的中國區領導都在上半年進行了換血。
 
  今年2月22日,第一三共宣布新的架構調整,涉及研發、生產、供應鏈等多環節,加強在腫瘤領域的布局。3月29日,第一三共又宣布由公司現任COO真鍋淳(Sunao Manabe)擔任公司CEO,于6月17日生效。
 
  3月14日,諾華山德士宣布其全球首席執行官Richard Francis將離任,由山德士歐洲區域業務負責人Francesco Balestrieri 擔任代理CEO。
 
  近日,賽諾菲宣布自2019年9月1日起,韓保羅(Paul Hudson)將接替即將退休的白理惟(Olivier Brandicourt)擔任賽諾菲首席執行官的職務。諾華也宣布了新總裁人選,由Marie France Tschudin擔任諾華制藥總裁。
 
  中國區負責人換任在上半年扎堆進行。
 
  GSK宣布原中國總經理魏廉昇被任命為洲際及新興市場腫瘤業務戰略副總裁,中國總經理目前由其新興市場高級副總裁Fabio Landazabal 代任,等待最終人選接棒;諾華腫瘤(中國)總經理戴崇德離任,當前該職位由諾華巴西總裁 Alexandre Gibim擔任;3月1日,賽諾菲宣布由賀恩霆(Pius S. Hornstein)擔任賽諾菲中國與新興市場全球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3月3日,安進中國總經理張文杰正式離開安進,隨后他轉戰本土藥企擔任復宏漢霖高級副總裁。昨日,BMS內部宣布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經理趙萍調任BMS全球整合策劃團隊的顧問一職,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經理職位由現任BMS俄羅斯總經理Marek Vasicek代理。
 
  作為各家業績增長強勁的新興市場,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也出現了新變化。相關數據顯示, 2019年第一季度,跨國制藥巨頭們在新興市場平均增長率達13.3%,其中中國市場高達29%。無疑,中國市場還將成為各大巨頭的深耕市場。今年3月山德士正式宣布成立“大中華區”,5月底輝瑞宣布旗下全新業務部門輝瑞普強全球總部落戶中國上海,這都體現中國市場在各跨國藥企中的戰略地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