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藥代危機初現?團隊解散VS大幅漲薪,轉型刻不容緩!
加入日期:2019/10/23 8:11:35 查看人數: 917 作者:admin
自從“4+7”帶量采購落地后,有關醫藥代表的“地位論”甚囂塵上。北京嘉林藥業近日突然宣布解散銷售團隊出乎人意料,似乎整個醫藥代表圈“第一場雪”比預期來得更早些,但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盡管有外界消息稱,波立維的中國醫學團隊及銷售團隊已在調整中,但在10月21日,賽諾菲發布聲明表示相關報道不屬實,不過,其也強調目前正在謹慎評估業務模式的過程中。
這些產業縮影也表明,政策升級的影響力正在向產業界傳導。有業內人士判斷,未來三年,整個醫藥代表圈將會出現大洗牌。有人不禁要問:數百萬醫藥代表何去何從?
淪為成本單元,醫藥代表承壓
直觀來看,醫藥代表的大調整與產業政策密切相關。
“4+7”帶量采購向全國擴圍推進,以嘉林藥業為例,在9月的“4+7”擴面集采中,其核心產品阿托伐他汀鈣未能中標,這就意味著該產品已失去全國公立醫院的關鍵市場份額。有業內人士稱,去年集采未中標,還可在非“4+7”地區繼續發展,外加零售通道。然而,全國一盤棋后,未中標產品的銷售團隊只能轉崗或內部解散。
記者梳理中注意到,在去年進行的“4+7”帶量采購中,該藥以降價83%的代價獨家中標后,在帶量采購的“4+7”城市銷售大幅增長,不過企業的銷售均價、營收和凈利潤卻在大幅下滑。而這并非個案,華森制藥、恩華藥業等多家知名藥企對銷售部門也做出調整,甚至明確減少在銷售環節的投入。帶量采購政策縱深推進,中選藥企的利潤也進一步受到擠壓,對企業而言,銷售團隊反而成為成本單元。
與國內企業相似,跨國藥企也同樣面臨巨大挑戰。有消息稱,賽諾菲在集采擴圍中兩個品種中選,其中波立維的報價以低于競品獲得中選資格。相關數據顯示,波立維占有近60%左右的市場份額,在“4+7”集采試點后,信立泰占據了11個城市的帶量采購市場份額,集采擴圍如再失去中選資格,那么未來兩年內剩余的市場很可能被瓜分。因此,該公司集采擴圍與“4+7”集采相比,不惜降價近20%。不少跨國藥企高管人事變動也多與目標產品的銷售直接相關。
可以說,未來五年,國內外藥企的中國營銷隊伍會出現大調整。
回歸學術本真,藥代越資深越有“錢景”
如果說,醫藥代表的轉型與產業政策有外在的關聯,那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那么,從內在來講,醫藥代表“剩者為王靠”的還是個人及團隊實力。
在帶量采購倒逼下,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對原研藥和未過評仿制藥雙向替代的背景下,無論跨國藥企還是國內企業都在加快人員和戰略調整的腳步,但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
因為,從發達國家案例看,醫藥代表前景可期。美國專業媒體MedReps近日發布2019年醫藥銷售人員薪酬報告。報告顯示,今年醫藥銷售專業人員的平均基本工資為95296美元,年均總收入為156785美元。據悉,這些數據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今年為9年以來漲幅最大,40歲銷售代表的薪資水平最高。在這份調查中,超過74%的受訪者從事一線銷售,有32%的醫藥銷售人員具有11~20年的行業經驗。
透過現象看本質,藥代危機表象看是因政策調整所致,實則還是因為個人學術能力有限或不足,其次就是企業自身產品結構過于單一,過于依賴單一大品種。
分析人士稱,“美國的現在就是中國醫藥代表的明天。只不過,中國的醫藥代表面對的環境要更復雜,如‘4+7’帶量采購,很多中標企業紛紛開始縮減銷售崗位以及代理商。有數據顯示:超過60%的醫藥代表認為,政策導致公司內部策略的變動及學術推廣的難以落地是目前遇見的最大的難題;此外,當前醫院預防帶金銷售的措施,給日常推廣造成困擾,這些現實環境造成了中國藥代的薪資相對較低,滿意度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