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潮水退去 公立醫院新變局開啟
加入日期:2020/5/6 9:25:33 查看人數: 938 作者:admin
危機之年,也許就是新紀元。
一場肆虐全國的疫情,讓公立醫院的傳統診療模式受到沖擊。
然而,一些過往“總在路上”的醫療模式反倒迎來意想不到的發展。
被遺忘許久的預檢分檢制度又被撿了起來;人滿為患的門診大樓變得井然有序;“一醫一患一室”突然變成了現實;公立醫院紛紛上線互聯網醫院,一路曲折發展的互聯網醫療得到醫方和患方的高度認可……
變化已經到來,公立醫院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疫情催化下的醫院管理新模式,是否借此重塑行業的日常?
人流量下來了 開診時長上去了
以往人頭涌動的公立醫院門診大廳堪稱“門庭冷落”。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患者見到醫生之前要先過兩道關:預約就診和發熱預檢分診點。
來院前,患者必須先在網上預約掛號。來院后,全部人員都要經過嚴格篩查:檢測體溫、詢問流行病學史、填寫《告患者書》,可疑人群按照發熱患者防控就診流程處置。
這一規定在各大公立醫院內大同小異。為嚴控院內交叉感染,醫院在多個入口安排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體溫檢測或設置智能探熱儀。
為防止人員聚集,部分醫院采取的措施還有錯峰就診,延長門診出診時間。
與此同時,就診期間,為避免交叉感染,醫院門診普遍實行患者分批限量進入,且診室實行“一醫一患一室”制度,特殊情況(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限一位家屬陪同。
這些都是減少醫院人流量,控制院內交叉感染風險的有效措施。但當疫情結束后,醫院人流量恢復之時,門診秩序會不會再次恢復到之前“門庭若市”的狀態,一切如舊?
線上患者比線下多
1月8日,黑龍江省醫院開始提供互聯網醫院診療服務,患者可以從微信小程序和醫院官網內選擇醫生和時間,醫生可以在網上問診、開藥、開檢查單。
3月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官方微信宣布,上線互聯網診療系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推出“逸仙5G云醫院”,為患者提供高清、無延時的5G視頻問診服務;除此之外,上海市衛健委于4月13日稱,已有13家醫院獲得互聯網醫院牌照。
和藥物的線下配送完成“捆綁”,也是線上診療得以擴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作為首家開通互聯網診療平臺的市屬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為患者提供線上復診后,快遞員不但可以送藥上門,還支持患者在移動終端上完成刷醫保卡實時結算。
3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透露,委屬委管醫院互聯網診療接診量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
處方外流終于“流動”了
疫情期間,網上問診比同期增長20多倍。與之同樣提升的,還有比同期增長近10倍的互聯網處方量。
線上問診-電子處方-付費下單-藥品配送,隨著這一系列環節的完成,標志著湖南省內首單處方流轉配送服務誕生。
搭建處方流轉結算平臺讓處方外流,其主要目的是杜絕藥品回扣,增加患者購藥渠道的選擇權。因牽涉到藥企、醫藥代表、醫藥流通企業、醫院、醫生、藥店等多方利益的重新分配,處方外流多年來進展緩慢,在疫情期間卻憑借“不見面”這一不可替代的優勢得以蓬勃發展。
處方外流進程得到實質加速,除了疫情的影響,更有政策的催化。
業內人士預測,三至五年內,由政府部門主導,醫院藥店全參與,搭建處方流轉結算平臺將成為趨勢,在全國推開。
醫院醒了,掀起新基建大潮
因為疫情影響,業務量下降,公立醫院收入驟降。盡管頂著一定的運營壓力,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依然選擇在疫情期間啟動了智慧醫院建設項目。
院長顧民告訴健康界,醫院信息化建設基本是以千萬元的投入起步,這是公立醫院應該抓住的發展機遇。
在各大公立醫院紛紛發力信息化建設、互聯網醫院建設的同時,春田醫管創始人、原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段濤撰文發出疑問:在三級公立醫院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線上初診和復診了,可以完成整個診療的閉環了,患者為什么還要到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三甲醫院獲益更多,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會越來越弱勢,越來越被邊緣化。”
互聯網醫院的快速發展,會不會與分級診療制度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