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_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_xxxxhdvideos18._午夜电影理论片888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上海出臺重磅文件 大力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加入日期:2020/5/26 10:47:10  查看人數: 951   作者:admin
 5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提到,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上海結合實際,提出一系列實施意見。
 
  其中,有幾項內容值得大家重點關注。
 
  擴大中醫藥資源配置
 
  根據《實施意見》,上海將完善中醫藥資源配置規劃布局,例如:
 
  建立健全以市級中醫醫療機構為龍頭,區級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中醫科室為骨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提供覆蓋全體市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
 
  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建設。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人員配置。
 
  加強綜合醫院和婦幼保健、康復、護理、傳染病等專業醫療機構中醫科室建設。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鼓勵連鎖經營。
 
  以信息化支撐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服務。
 
  從上述文件來看,通過市-區-社區梯度支持的聯動發展模式,上海將打造從大醫院到基層全線打通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并且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全覆蓋。這一舉措,對中藥用于治未病、慢病治療、術后恢復調理等方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中藥品種將迎來全新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環境。
 
  事實上,自新冠疫情發生以后,讓大家又一次重新認識了中醫藥,也更進一步接受中醫藥。
 
  數據顯示,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超過90%以上。
 
  上海本次出臺政策大力發展中醫藥,將不斷提高中醫藥在醫療體系中的價值和地位。
 
  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意見》提到,上海將深化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包括:
 
  支持中醫藥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共同探索教育改革,重構符合中醫藥學科知識規律的院校教育課程和教學體系。
 
  支持上海中醫藥大學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
 
  將中醫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并適當增加比重,提高臨床類別醫師中醫藥知識和技能水平。
 
  加強醫教協同,推進中醫藥畢業后教育與專業學位銜接,完善以中醫思維和臨床診療能力培養為主線的中醫藥畢業后教育培訓模式。
 
  探索建立中西醫融合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批中醫藥健康服務業、中藥產業技術技能人才。
 
  看到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大家可能會聯想到西醫不能開中藥的問題。
 
  據人民日報此前報道,西醫開中成藥是中國醫療行業的獨有現象,折射出患者臨床用藥的需求,更彰顯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當西醫束手無策時,中藥卻可能派上用場,這是中成藥受西醫青睞的重要原因。因此,七成左右的中成藥是西醫開的。
 
  根據國家衛健委在2019年5月22日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執業(助理)醫師共360.7萬人,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僅57.5萬人,占整個群體的15.9%。不少人認為,一旦限制非中醫類別醫生處方,中成藥的銷售將大受影響。
 
  要解決中成藥科學合理使用的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擴大中醫藥人才隊伍。只有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起來,才能更好的讓中醫藥在臨床治療、治未病、康復、養生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我國的中藥產業才能走向更高質量的發展軌道。
 
  中醫藥,兩會代表委員有話說
 
  2020年兩會已經拉開序幕。關于中醫藥發展的問題,有不少兩會代表、委員已經發聲,以下是部分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實踐證明,中醫藥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可以發揮而且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可以用中國的辦法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要加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人才隊伍建設,按照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將中醫全日制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緊密結合,培養中醫藥經典理論扎實、臨床實踐豐富、西醫學與傳統知識兼備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同時,中醫全程深度參與傳染病防治需要臨床科研一體化的平臺作為支撐,建議及時建設相關醫療研究平臺。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建設中西醫結合傳染病醫院和研究所、P3實驗室等防治機構。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中醫藥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議形成統一指揮、專長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面向重特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和物資保障需求,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在相關應急預案中增加中醫藥內容。配備中醫常用藥物、器械等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保障。增加基層醫療機構在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責任,建立相應狀況的直報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揚子江藥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鏡人:
 
  這幾年,中藥新藥上市青黃不接,2015年至2019年,全國獲批上市的中藥新藥總數僅有14個。無論是在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基本醫療領域,還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中,具有我國獨特原創優勢的中藥遠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推動中醫藥特色領域創新,突出中醫藥臨床價值優勢新藥開發,首先需要制訂合理措施,鼓勵企業、科研單位,充分挖掘具有中醫藥臨床的優勢病種,研發具有臨床價值的新品。其次,應當扶持、鼓勵企業開展已有產品對新適應癥、新適用人群研究,使已有中藥在快速應對重大疾病的治療需求中發揮突出的作用。再者,應制訂合理的政策,大力扶持具有臨床價值優勢、安全有效的中醫院內制劑開發。最后,要大力保護中醫藥傳統產品與傳統工藝。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耿福能:
 
  中醫藥產業鏈已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產業,從第一產業的藥物栽培、種植;第二產業的藥品、保健品醫療器械研發生產制造;第三產業的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咨詢等,第四產業的用戶體驗,都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現代化產業發展趨勢。對于如何更進一步構建中醫藥現代產業體系,他也提出了四點建議。
 
  一是大力發展中藥材基地建設,建立藥材追溯體系,通過國家地理標志保護;二是建立依據中醫理論為基礎、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新藥研發體系;三是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四是鼓勵醫保報銷中醫藥產品。
 
  全國人大代表、以嶺藥業總經理吳相君:
 
  中醫藥治療在慢性病發展的不同階段介入可發揮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等不同作用效應,節省大量醫療資源與費用。我國已經有一批經過循證醫學研究證實療效確切的現代中藥,可以在慢性病不同階段介入使用,降低疾病的發生率、惡化率、致殘率、致死率。發揮中醫藥“治本病,防未病”的臨床優勢。
 
  但目前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一是“治未病”理念在廣大城鄉居民中還不夠普及,有待進一步加強宣傳中醫養生保健知識。二是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早期干預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中醫藥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中醫人員只占全國衛生人員總數的15.9%,中醫類醫療機構只占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6.09%,兩者比例過低限制了中醫藥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
 
  建議大力開展中醫“治未病”理念教育。此外,建議篩選一批經過循證醫學研究證實治療慢性病療效確切的現代中藥,作為各級醫療機構的必備藥品和相應疾病治療的一線藥物,一旦確定慢性病診斷,及時用中醫藥進行干預。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河北省委主委張妹芝:
 
  對中醫藥而言,目前最緊迫的是要堅持中醫思維,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把療效作為根本衡量標準,加緊制定“我主人隨”的發展戰略,把中醫藥的評價標準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加快推進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改革,讓師承教育和自學成才的中醫愛好者能夠脫穎而出,不拘一格培養愛中醫、懂中醫的鐵桿中醫,重塑中華醫魂。中醫藥科研應走出實驗室,建議相關部委多安排臨床研究,特別是讓中醫及時參與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同時緊密結合臨床,做好中藥藥效評價技術與方法研究,改變簡單用西藥標準衡量中藥藥效的狀況。全面繼承和發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并加強中醫全科醫生培養。對療效明顯、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的中醫非藥物療法,應作為輔助醫療手段在基層醫療機構推廣。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庹勤慧:
 
  目前,學校中醫基礎課教師往往是年輕教師,有的從不上臨床,有的偶爾接觸,基本談不上什么像樣的臨床經驗。具備深厚中醫基本功底和傳統文化素養的師資,是少之又少。我國臨床實用課教師也大多來源于以醫院病房工作為主的中青年醫生群體,這些醫生在臨床診治時多是中西結合,有的甚至本身缺乏對中醫的認同。
 
  建議國家層面應盡快完善中醫藥高校人才評價體系,需要發揮高年制師資(或高年制名師、名醫)優勢。加強(授課)中青年教師中醫臨床實踐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