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將納入醫保 多方入局角力萬億市場
加入日期:2020/11/18 9:35:06 查看人數: 1327 作者:admin
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頻頻站上風口。最近的“高光時刻”來自于其在支付端的政策破冰。
11月初,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參保人在本統籌地區“互聯網+”醫療服務定點醫療機構復診并開具處方發生的診察費和藥品費,可以按照統籌地區醫保規定支付,支持“互聯網+”醫療復診處方流轉。
招銀證券對此評價稱,這是政府發布的第一份詳細的、包含明確時間表的線上醫療服務醫保報銷政策指導意見。
事實上,自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醫療相關的政策東風加速吹來。中國非公醫療醫生集團分會副會長謝汝石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于互聯網醫療行業來說,實現醫保線上支付非常重要,這直接決定了用戶群體的廣度和就醫的次數。此外,接入醫保,也是一種官方背書,讓更多人認可了互聯網醫療這種形式。”
納入醫保支付
疫情帶來的針對互聯網醫療支付端的放開,并非“臨時起意”,而是漸次推開的。
3月2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對符合要求的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提供的常見病、慢性病線上復診服務,各地可依規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
按照《指導意見》,互聯網醫療機構為參保人在線開具電子處方,線下采取多種方式靈活配藥,參保人可享受醫保支付待遇。
3月5日,互聯網醫療又被首次納入中央級醫保文件。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中指出,將符合條件的醫藥機構納入醫保協議管理范圍,支持“互聯網+醫療”等新服務模式的發展。
此后,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再次接連發文,多次提及、細化將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的有關措施,直至近日迎來重大破冰。
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根據國家醫保局要求,所有地方政府要在年底之前最終確定相關細則。截至目前,江蘇、天津、浙江等地均已發布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的相關文件,此外,在線復診續方的業務也在多地開始落地實行,從線上問診、購藥到醫保支付的就醫閉環陸續打通。微醫集團副總裁張貴民此前在一場論壇上曾表示,互聯網醫療服務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是巨大的進步,它將打開一個萬億級別的支付方市場。
放開首診仍待突破
支付端迎來破冰,但是否放開首診卻仍未明朗。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下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不得對首診患者提供互聯網診療”,這也是互聯網醫療行業一直以來的行業紅線之一。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指出:“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為載體,在衛生健康領域探索推進互聯網醫療醫保首診制和預約分診制。”
該文件發布后,曾有多位行業內部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達了對此舉的歡迎。
微醫董事長兼CEO廖杰遠曾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受益于首診醫保政策的放開,互聯網醫療有望成為疫情之后的就醫新常態。”
然而,僅1個月后,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其中強調,開展互聯網醫療,各地要堅守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底線,在開展任何試驗探索時,不得突破現有法律法規和《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明確的有關規定。
“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首診權限目前仍不會放開。” 原微醫―烏鎮互聯網醫院副院長曲曉良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一旦實行首診制,為保障用戶的健康和權益,相關的配套政策和執行細則也要盡快出臺。
競逐萬億級市場
在用戶群體急劇增長以及政策紅利頻出的當下,線上醫療在疫情期間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在國內疫情較為嚴峻的一季度,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注冊量為1.9萬家,同比上升62%;二季度熱度持續,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4.4萬家,環比上升達134%。上半年共新增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6.3萬家,同比增長153%。
目前,市場上不僅有互聯網醫療平臺企業,各地公立醫院也開始通過自建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進入互聯網醫院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全國至少有近200家公立醫療機構新開通了發熱門診及新冠肺炎免費互聯網診療服務。
一位前外科醫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此前公立醫院對做互聯網醫院項目興味索然。“尤其是三甲大醫院,本來每天的線下問診數量就已經夠多了,還要抽調人力做線上問診,這需要一定的人力和技術成本。此外,從經濟效益來說也并不劃算。”
謝汝石指出,公立醫院開展線上醫療業務有天然的優勢。“在信譽上,比較知名的公立醫院本身‘自帶流量’,尤其是已經在線下接受過醫療服務的用戶,會更加信賴該醫院。此外,公立醫院的醫生資源也比較豐富。”
在曲曉良看來,這并不意味著兩者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用戶通過本地醫院的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問診的情況較少,目前來看,更多的用戶都是通過網絡咨詢異地的互聯網醫療機構,這存在一定的空間錯位,此外,一些互聯網平臺也與公立醫院達成了合作,共同促進行業的發展。”
然而無論何方主導,互聯網醫療都已經在國內市場試水多年,直到突然出現的疫情,讓線上醫療真正實現了C端與政策端共同的突破。而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醫院逐漸恢復正常運行,線上醫療是否還會持續繁榮?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醫療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有很多痛點亟待解決。
“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業務中,線上醫生的薪資大多來自一次完整的問診服務,而在實際操作中,用戶卻很有可能存在轉科室的情況。因此,互聯網醫療在服務規范性方面還有待加強。此外,每次服務都要收費,這也導致了醫療服務的不連續性。總之,存在很多操作上的細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