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_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_xxxxhdvideos18._午夜电影理论片888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聯影醫療大動作,預計年收入百億
加入日期:2021/4/12 9:20:58  查看人數: 2369   作者:admin
高端設備本土生產銷售,預計年收入百億
 
  聯影醫療:這兩個領域重點發力
 
  4月11日,根據長江日報消息,4月10日,聯影醫療武漢總部基地正式啟用。該基地投用后,到2028年,將實現高端醫療設備本土化生產和銷售,預計年收入百億元。
 
  據介紹,聯影醫療將在武漢重點打造聯影高端醫療設備研發及智能制造中心,自主研發生產手術機器人、醫療可穿戴設備等先進醫療裝備。
 
  聯影醫療介紹,目前正在漢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孝平教授團隊分別開展戰略合作,探索共融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在醫療領域應用。
 
  聯影醫療曾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簽署全方位戰略合作協議,開展智能手術機器人、醫療可穿戴設備等研發。
 
  據了解,聯影醫療的產品包括MI、MRI、CT、XR等醫學影像診斷產品,放療設備產品等。
 
  今年1月,根據中信證券消息,2020年12月30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受理并公示聯影醫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輔導備案申請。
 
  聯影醫療已經簽署科創板上市輔導協議,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保薦及輔導機構。這意味著聯影醫療已正式啟動科創板上市流程。
 
  2020年12月31日,聯影醫療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張強將接任薛敏擔任聯影醫療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國產手術機器人,或面臨困境
 
  據了解,手術機器人能夠克服傳統手術定位精度低、手術時間長、術者易疲勞、缺乏三維醫學圖像導航等技術缺陷,顯著提升操作精度,縮短手術用時;另一方面,患者傷口更小、出血更少、恢復速度更快。
 
  4月10日,國產手術機器人第一股天智航發布年報,2020年營收約1.36億元,下降40.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400萬元,虧損較上期擴大 75.95%。
 
  天智航在年報中表示,虧損擴大是因為成本費用的下降幅度低于營業收入的下降幅度。
 
  收入下降是受疫情影響,主要產品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銷售數量較上年同期下降。同時由于直銷客戶銷售占比不具有規律性,銷量下降幅度較大,而其產品直銷均價高于經銷均價。
 
  天智航連續三年虧損,是否意味著國產手術機器人正在面臨較為嚴重的困境?
 
  中國產業信息網梳,手術機器人全球應用最廣泛的是Intuitive Surgical 公司生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自 2000 年 7 月首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通過 FDA 審核以來,Intuitive Surgical公司 研發設計了五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我國醫療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自1997年中國完成第一臺機器人手術到2010年第一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醫療機器人骨科導航機器人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許可證并投入臨床使用,中國醫療機器人行業加快自主創新進程。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分析,目前手術機器人價格較高,且手術費用基本上需要自理,尚未納入醫保,在國內的普及率及使用率仍然較低,我國手術機器人安裝量自2016年的27臺增長到2019年的87臺。
 
  我國手術機器人發展仍然面臨手術機器人進入醫療機構的價格門檻、機器人手術費用高昂、知識產權的壟斷制約國產手術機器人研發成本等不利因素。
 
  而在目前的行業困境下,聯影醫療能否化身黑馬突破困境,似乎已成行業關注焦點。
 
  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正處快速發展期
 
  對于聯影醫療瞄準的另一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市場空間大,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國內數量龐大的慢性病患者更是意味著市場或許存在更多的可能。
 
  2019年5月,透明市場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表明,到2026年全球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份額預計將超過290億美元,未來七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預計將超過17%。
 
  報告指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和健康愛好者高度關注自身的血糖、血壓和心臟健康狀況,以上現象促進了可穿戴醫療保健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對于國內市場,火石創造信息顯示,2015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2 億元,預計2020年有望突破122億元。
 
  可穿戴醫療設備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盡管在全球范圍內,Epocrates、CardioNet、WellDoc、ZocDoc、Vocera等公司都已在可穿戴醫療領域做出了成功典范。但是,其產品的豐富性、功能性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整個產業仍處于快速成長階段,未來可期。
 
  另外,我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前景廣闊,主要原因有:
 
  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
 
  另一方面,我國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尤其在偏遠地區。供需缺口為可穿戴醫療設備發展帶來機遇。
 
  未來,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將不僅接受藥物治療,還接受包括遠程監測、遠程治療方案調整、生活方式管理和可穿戴式給藥在內的整體疾病管理方案。
 
  透明市場研究公司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份額約為68億美元,全球前三的公司分別為美國蘋果公司,中國小米公司及美國Fitbit公司。
 
  目前全球醫療市場擴張、政府支持、行業成本上升及FDA批準上市的設備數量不斷增加,都在推動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普及使用及市場價值的不斷增加。
 
  但是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售價通常在150到1000美元之間,其高昂的價格可能為制約其在發展中國家普及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