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改新模式出現 職工收入增加6萬
加入日期:2020/12/9 11:55:45 查看人數: 1721 作者:admin
一種新型基層醫改模式悄然興起,將曾經各自為陣的獨立鄉鎮衛生院進行合體,改革卓有成效。
醫合體興起,基層迎來蓬勃生機
“醫合體”這個概念是近年來部分探索基層醫改新思路的地區提出的一種創新模式,目前在四川綿陽市游仙區開展得有聲有色。
通俗來說,醫合體就是將區域內各個衛生院的優勢進行整合,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實現資源共享。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推動分級診療制度中的競爭關系轉向同盟模式。
各自為陣的發展模式對鄉鎮衛生院造成的單體傷害
據四川新聞網報道,2019年以前的游仙區共有22家鄉鎮衛生院。受現實因素影響,每家衛生院服務人群不到1.3萬人,普遍存在運營困難、入不敷出的情況。
除此之外,據當地一家衛生院負責人透露,因為衛生院之間存在各自為陣的競爭關系,即便知道臨近衛生院有醫療條件能滿足需求,也會將患者上轉到城區大醫院。
長此以往,不僅單個衛生院的優勢項目沒有開展到位,區域內整個鄉鎮醫療的資源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片區醫合體讓基層醫療活起來了
為解決衛生院發展難題,2019年6月,以“抱團合作、一體化發展”為思路,游仙區醫療體制改革試點正式展開,將當地忠興、鳳凰、太平三個鄉鎮衛生院組成“忠興片區醫合體”,明確提出“醫合體”建設要確立“一支筆、一盤棋、一家人”的運行格局。
這種新型改革的運作模式很有代表性,值得借鑒:
“一支筆”簽字,清退能力低下的非技術人員
集中決策權,將原三所衛生院院長重新考核擇優上崗,其余“降級”“摘帽”或轉崗使用。精簡科室,醫合體成員單位黨建、財務等職能由牽頭單位承擔。量才適用,對能力低下且非專業技術人員逐步予以清退。
“一盤棋”運作,參照就近從快原則調配醫療資源
“醫合體”實行統籌管理,建立聯動診療機制,通過醫師多點執業,統籌調配醫療力量。按照就近從快原則對有需求患者進行治療,滿足群眾治療需求,盡量做到“病人不跑路,醫生多跑腿”,逐步形成“小病分院醫、大病中心院治”的就醫格局,緩解醫師資源緊缺現狀及病人流失。
“一家人”共享,避免重復投入
“醫合體”將常規醫療設備調劑使用,大中型醫療設備實行資源共享,避免重復投入。“過去財力分散,撥付的項目資金使用起來往往捉襟見肘,現在‘一本賬’,集中資金辦大事,以往想都不敢想的醫療設備和項目都能提上日程了。”忠興衛生院院長陳耀輝說。
最終效果如何?
較去年同期比較,改革后游仙轄區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業務實現“三升一降”的預定目標,門診人次(增加13261人次)、住院床日(增加24276個床日)、業務收入增加(720萬元),百姓就醫次均費用降低3.8%;
財務運行情況呈現“三增一減”態勢,即業務收入(增加720萬元)、固定資產(增加240萬元)、職工工資增加(月均500元/人)債務累計減少(減少640萬元),真正達到了雙贏的目標。
這就是單個衛生院抱團取暖、資源共享的典型成功案例,適合條件類似的鄉鎮衛生院經驗復制。我們也期待基層能多探索出適合當地發展的經典模式,讓基層醫生、基層醫療機構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