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合并
日前,富士美國醫療系統公司和美國富士醫療保健公司宣布合并。兩家公司合并后統稱為富士醫療美洲公司,新的組織組合旨在匯集雙方優勢以推動企業增長。有觀點認為,這是富士劍指GPS的又一具體舉措。
需要注意的是,合并后的公司,可以更好的形成合力,集中資源與傳統的行業巨頭進行競爭。無論是資源的統籌效率還是內部的溝通成本,都會進一步降低。
據悉,公司合并后,將由Jun Higuchi擔任董事長,Henry Izawa擔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Henry Izawa表示“公司已經建立新的基礎,利用每個組織的優勢,整合富士膠片的主要醫療保健業務,增強了我們成為客戶更全面的醫療保健合作伙伴的能力。”
合并后,新的公司為數字放射成像、CT、內窺鏡檢查、內外科手術、企業成像、體外診斷、MR、乳房X光檢查和超聲編制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增強了富士與醫療保健機構的合作能力。另外,公司還提供AI產品,作為其ReiLI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將AI帶入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工作中。
作為老牌的影像專業公司,富士創建于1934年,業務覆蓋綜合性影像、信息、文件處理類產品及服務供應。
隨著傳統膠片相機進入沒落時代,富士也在積極嘗試轉型。據介紹,作為較早進入醫學領域的入局者,除了自身積極研發相關產品之外,其也在積極利用資本化并購為手段,在醫療領域擴張自己的版圖。數據指出,富士膠片在2019年229億美金的營收份額中,有46億美金是來自醫療領域。
有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醫療器械公司100強名單中,富士膠片位列第24位。
以并購擴展版圖
在并購方面,富士的資本化動作其實從未停止過。
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其曾收購過千代田醫療股份有限公司51%的流通股。進入21世紀,其先后收購POCT超聲技術的先驅SonoSite、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Wako Pure Chemical工業公司、Irvine Scientific、Yokogawa醫療解決方案公司以及Biogen丹麥位于哥本哈根附近的大規模生物藥生產工廠等。 當然,在并購工作上,富士并不總是一帆風順。 2015年前后,東芝打算出售其醫療系統。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的CT裝置生產商,東芝的市占率不言而喻。但在2016年初的競爭中,佳能以62億美元的價格買下東芝的醫療系統子公司。 若不是與東芝失之交臂,也許富士在行業中的地位可以進一步提升也未可知。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020年末,東芝膠片與日立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收購日立醫療板塊相關業務,交易金額達179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09億元。 從2018年Evaluate發布的全球圖像診斷市場排名數據來看,除了前三名的GPS占據65%的市場份額外,佳能、富士、日立分列第4、5、7位,而富士與日立的聯合,其市場占據份額達到8.4%,幾與佳能的市占率持平。這樣的一次并購,算是讓富士扳回了一城,雙方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但富士的目標并未止步于追上佳能,而是瞄準了醫療影像賽道的三甲之位,劍指GPS。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雖然市場三巨頭未露敗相,但已經有后來者正欲謀奪其江湖地位。醫療影像賽道的廝殺之激烈,不言而喻。
傳統賽道沒落
仔細來看,其實醫學影像賽道上的許多重量級玩家,都是來自傳統影像賽道。事實上,如富士一樣轉型醫療賽道的還有奧林巴斯。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數據相機的市場規模逐漸萎縮,傳統的影像巨頭都在積極向醫療行業轉型,只不過,奧林巴斯轉型的重點方向是內窺鏡市場。 公開數據顯示,其2017年營收金額中有77%是來自醫療業務收入。 另外,業界巨頭索尼也看上了奧林巴斯的轉型方向,曾以500億日元買入了奧林巴斯11.46%的股份,兩家公司共同組建了所以奧林巴斯醫療解決方案。 另外,GPS也在通過資本化并購加強其業務競爭力。把業務觸角從原本的器材制造向全面提供生態化產品轉型。 曾有公開報道顯示,EvaluatePharma所發布的《2024年全球醫療器械行業預測報告》預計2024年全球影像診斷醫療器械銷售額將由2017年的395.4億美元,增長到近510億美元。其中,全球影像診斷醫療器械銷售前10公司的總銷售額,預計將由2017年的343億美元增長到近464億美元,總市場份額預計占整個行業的91%。 換句話說,市場將會越來越向頭部玩家集中,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殘酷。至于各大巨頭們未來將會有怎樣的發展,對此,我們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