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發布:中國4家藥企上榜
加入日期:2022/8/4 8:42:12 查看人數: 2725 作者:admin
隨著疫情的持續,公立醫院的虧損、負債情況加劇。
2022年7月,國家衛健委公布全國國考數據——疫情的第一個年頭2020年,2508家參評三級公立醫院中,43.5%的醫療盈余為負。
而在2019年,虧損的三級公立醫院不足20%。
二級公立醫院同樣?日子?不好過。全國共3472家二級公立醫院參加2020年度績效考核,約四成醫院出現虧損情況,虧損醫院的比例較2019年增加16.75個百分點。
疫情過了兩年半,一些醫院快要撐不住了。據報道,7月19日,遼寧丹東振安區醫院部分職工反映,已經連續5個月沒有發工資。振安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受疫情影響,醫院效益不好。
還是在遼寧。7月6日,遼寧葫蘆島市衛健委官網發布,日前在答復政協委員提案時提及,2020年以來公立醫院債務有不斷攀升的趨勢,受疫情影響,防護物資費用大幅增加、醫療收入減少,公立醫院債務水平急劇上升。
問題來了:有著政府支持的公立醫院系統,運營為何如此脆弱?除了短期疫情的影響因素之外,暗含公立醫院怎樣的長期運營困境?
科室運行一年,虧損450多萬
2020年年初,疫情剛起時,作為當地規模最大的公立醫院,河北一家地市級三甲醫院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對南院區的感染性疾病科進行了改造。
當時,包括醫院院領導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感染性疾病科的發熱門診差不多運行兩個多月后,就會恢復原貌。因為?全國一盤棋?,用不了兩三個月,就能把這場疫情撲滅。
誰曾想,火會一次一次復燃。疫情持續到了第三年,依然看不到頭。
從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該院發熱門診運行這一年內,虧損了450余萬元。
該院感染病科主任陸天華(化名)向健康界介紹,這一年的時間,感染性疾病科實際投入了560多萬,而醫院南院區發熱篩查的患者是11125人。
?1萬多名病人,核酸檢測是免費的,留觀的費用一天30塊錢,比住隔離酒店低很多,別的沒有任何的繳費項目了。?
?唯一比較大的一筆收入,是地方紅十字會給我們捐了103萬。?他表示,剩余450多萬,等于是醫院純?賠?。
2021年,陸天華給當地衛健管理部門寫了一封請示:2020年感染性疾病科的費用支出非常高,請示政府是否能夠協調解決給予一定的補償?
?后來得到了批復,大致意思是說,‘政府沒錢,解決不了’。?陸天華對健康界回憶。
隨著疫情的不斷反彈,陸天華明顯感覺到,財政吃緊的情況更嚴重了。甚至以往該給的補償,都難以落實到位。他介紹,從2015年開始當地醫院執行藥品零差價,按照醫改政策的要求,醫院在藥品上虧損了多少錢,政府就應給予相應補償。
2017年9月,我國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這意味著公立醫院再無法通過藥品加成獲取利潤。為彌補公立醫院為此減少的收入,政府增加了對公立醫院的財政補償,并同時著重調整了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
?但是從2021年開始,政府應該補的錢,并沒有補。所以我們醫院整體也是虧損的。?陸天華對健康界說。
在上述葫蘆島市衛健委答復中亦提及:?全市財政收入受到較大沖擊,形勢緊張,既要確保按時還債、又要確保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發放,維持正常運轉都非常困難,對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難以落實。目前看,僅能在醫療機構履行一類公益機構職能時(如落實疫情防控任務等),一事一議,申請財政給予專項補助。?
這些例子反映了當前醫療系統普遍的困境——疫情之下政府的財政補償力度,彌補不了公立醫院的政策性虧損,以及承擔社會責任的虧損。
抗疫支出增加、業務收入下降
醫院虧損程度加劇
除了發熱門診、隔離病房改造等硬件設施的投入,醫院的人力成本也在增加。根據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對26個省市316家醫院的調研結果,在疫情之前,人力成本占醫院總成本的比重,有一半以上的醫院在30%-40%之間,但在疫情后,該比重開始急劇上升。
疫情期間人力成本支出,成為了大部分醫院最主要的支出,也是對醫院現金流壓力最大的支出。
廣東一家三甲醫院的護理部主任張和宜(化名)告訴健康界,這兩年多以來,醫院招聘了不少保安,以及配合門崗、預檢分診,和核酸采集錄入的人員,人力成本都由醫院承擔。
執行核酸采集等抗疫任務,也會增加醫院的支出。張和宜舉了個例子:醫院派人出去支援,每人每天給500~600元的補助。然而,市政府每人每天的補助是100塊錢,去需要接觸陽性病人的特殊區域,一天補助300塊錢。
差額就得醫院自己出。?不給這么多,怎么鼓勵醫務人員去?有的時候一去一個月、兩個月都沒得回家。?
她介紹,由于該院總體工作量變化不大,那么對于留守醫院的護理人員來說,承擔的工作量增加了,?而收入是有所下降的?。
與抗疫支出增加相對應的,是業務量和收入的減少。根據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比2019年減少了3583萬人,下降了13.5%。
2021年,入院人數略有回升,但相比2019年還是少了1870萬人。
這就反映了疫情以來,醫療機構的業務量是普遍下降的,業務收入自然受到影響。
最為典型的是東北地區,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家三級專科醫院行政管理人員告訴健康界,2022年4月份當地疫情嚴重的時候,封控區所有的醫院都處于停滯狀態,人員開支(包括工資)、藥品和耗材采購,全靠貸款。
而一降再降的核酸檢測價格,使得醫療機構無論是收費的核酸檢測業務,還是承擔的政府免費項目,都是?虧本的買賣?,更加劇了醫院的虧損。
誰在裸泳?
公立醫院更深層的運營困境凸顯
多位業內專家對健康界分析,即便沒有疫情,根據公立醫院所面對的政策環境來看,也必然會面臨運營困難的系統性問題。只不過是疫情的到來,使得深層矛盾更早以及更為明顯地露出水面。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總會計師劉宏偉對健康界分析,除了疫情之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醫保飛行檢查、審計及大型醫院巡查對公立醫院的約束,同時,由于醫院加強醫療收費的管理,使得醫療收入下降等,都是當前公立醫院面臨運營困境的原因。
公立醫院債務居高不下,還與公立醫院自身債務管理有直接關系。上述葫蘆島市衛健委在回復中稱:遠超過自身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及源源不斷的各類醫療設備投入、薪酬績效不合理、跑冒滴漏等均推動了公立醫院債務高筑。
本來潮水是慢慢褪去,現在由于外力的作用,潮水褪得快了,情況一下子暴露出來。?健康界特約作者、醫院品牌管理實戰專家仲崇海表示。
仲崇海分析,首先,近些年推行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使得患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把醫院的收費渠道卡住了。
以往治療一種疾病,也許收費可以從5000到5萬不等,但是如今,DRG施行后,患者治療費用達到一定限度之后,超出越多,醫院虧損越多。
其次,藥品零加成政策,以及國家對藥品、耗材的集采,使得價格中的水分不斷擠出,公立醫院已經很難從中獲取利潤。以支架為例,從上萬元降到幾百元,降幅95%,企業的利潤空間大大被壓縮了。
再者,長期以來,醫療機構收費標準改革力度,和物價上漲幅度不匹配。他說,?我小時候油條是5分錢一根,現在的價格是以前的幾十倍;涉及衣食住行的各種物價皆是翻倍上漲,因為貨幣在貶值。然而醫療服務費用,比如手術費、護理費、床位費等,卻沒有以貨幣貶值的比例相應提升。而與此同時,人力成本在提高。
前些年一直在說‘騰籠換鳥’,結果呢?籠子是騰出來了,鳥卻快餓死了。因為在騰籠子的過程中,沒有給鳥喂飽食物。四川省一家三甲中醫醫院的院長對健康界如此表述。
這一說法是有一定數據支撐的。國家衛健委一位衛生政策研究者在2022健康界云峰會上介紹,2012年,公立醫院藥品收入占總收入的44.3%,醫療服務性收入占比25.6%。
2020年取消藥品加成、壓縮流通渠道之后,藥占比降到了30.6%。但醫療服務性收入占比僅提升到28.5%。
也就是說,?騰?出來了14%的空間,給醫院的不到4%。
真正的危機在2024年到來?
2022年,一些公立醫院面臨從未有過的艱難。然而,仲崇海預測,最壞的日子,也許還沒有到來。
他對健康界表示,全國上規模的醫院,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立,更明確而強烈的危機感,應該在2024年秋季之后會顯著感受到。
理由是,如果2023年疫情形勢好轉,那么相關數據將會同比顯著增長,?其實是補缺口?。2024年將回歸常態,同比增長降到5%以下。
?2024年上半年,各家醫院不一定清晰認識到,但下半年一看數據,危機感就明顯了。?他說。
如此預估的依據,是他分析了從2000年到2020年,中國20年間的衛生費用增長速度,CT、MR等大型設備普及率,床位普及率,平均住院日等,并與歐美等經合組織成員國的20年做了比較。
從2000年到2020年期間,我國衛生總費用和人均衛生費用的累積增速,接近15倍,?增速是嚇人的?。GDP的占比也從4.57%到了7.1%,提高超過50%。
?這20年我國世界奇跡般的經濟發展速度、GDP增長速度,不會一直持續。?仲崇海說,而隨著經濟發展速度慢下來,衛生總費用的增長速度必然要慢下來。
而人均衛生費用,據統計,西方發達國家20年期間平均增長速度才兩倍左右,這也側面說明我國的增速非常態化。
再者,過往我國醫療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是明顯超出GDP的。原因是以往醫保的覆蓋率,約在40%~50%。如今,醫保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增長的空間已經極其有限。
這也證明,衛生費用增長速度已經見頂了。
有關業務收入總量的增速,上述國家衛健委政策研究者問過很多省醫保部門的領導,得到的答案是?基本上略高于GDP水平,也就是說7%-8%就封頂了。?但三級醫院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超過16%。相當于十四五期間增長率腰斬。
2023年,運營數據大概率同比上漲明顯,醫院會有走出低谷的振奮。?仲崇海對健康界分析道,而2024年,潮水基本上完全褪去,公立醫院將面對骨感的現實。
如果虧損情況繼續,局面將會如何
如果醫院虧損的情況持續,意味著醫院的運營將越來越困難,績效發放將受到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醫務人員滿意度和患者滿意度。劉宏偉對健康界表示,此外,醫院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及醫院的融資能力等都將受到影響。
根據前期對多家委屬委管醫院運營分析,上述國家衛健委政策研究者表示,按照社會醫療保險定價,這些醫院能收支平衡就已經非常成功了,哪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的,也賺不到錢?。他認為,真正推進持續發展的?活水?在于其他費用,比如科研轉化、特需醫療等。
在管理學當中,運營狀況不佳容易使組織陷入惡性循環。?仲崇海對健康界說,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家飯店由于虧損,就把廚師給換了,菜品下降,客人更少了,虧損更厲害,又把服務員減少了。如此,服務的效率跟不上,服務態度變差了,客人繼續減少。如此反復,服務質量會越來越差,客人的不滿也越來越多。
他分析,公立醫院為了走出運營壓力的泥沼,也有可能形成一種?無聲的爭奪戰?——爭搶人才,擴大規模,引進高精尖的設備,改善服務,增加創收,從而保住自身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大醫院也可能?饑不擇食,去和基層醫院爭搶更多的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如此,國家的分級診療戰略更難落實。
為了避免這些負面影響的發生,仲崇海建議,國家層面需要采取手段進行調控,避免公立醫院不良競爭、盲目發展的局面形成,也要通過一些市場補充手段,緩解公立醫院的生存和創收壓力,從而維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公立醫院運營困境的問題背后,折射的是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是否科學、健全。?仲崇海表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避免影響醫患關系、違背醫務人員職業操守的情況發生。
最重要的是,通過醫療服務價格,以及醫務人員薪酬體系的調整,讓醫療技術的價格和價值匹配,讓醫務人員回歸職業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