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激情_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_xxxxhdvideos18._午夜电影理论片888

 行業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 行業動態 > 行業新聞
推進“十三五”醫療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加入日期:2016/3/21 8:25:17  查看人數: 843   作者:admin

  當前醫改存在的問題


  老百姓不滿意。一是看病難。新醫改以來,政府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投入,硬件條件明顯改善,但是沒有合格的醫務人員看不好病,去好醫院找好醫生看好病仍然難。二是看病貴。盡管各級財政對城鄉居民的醫保補助由最初的20元、40元提高到2014年的人均320元,今年已達380元;居民醫保、新農合基金報銷的比例從30%~ 40%提高到70%左右,但是老百姓的自付費用未降反升,個人人均衛生費用從1094.5元上漲到2326.8元,自負比例超過40%.


  政府不滿意。一是政府投入持續增加但收效不大。從2008年到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總費用由1.45萬億元增加到3.17萬億元,增加了1.19倍,看得見摸得著的就是縣、鄉、村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有明顯改善,可是老百姓卻不愿意在基層看病,醫療衛生是老百姓最不滿意的民生領域。二是醫療費用上漲過快。新設備、新技術、新藥、新耗材的使用導致單病種費用快速上升。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出現兩個極端,價格低廉的普藥停產斷貨,新藥、次新藥、原研藥越降越高。三是醫社保資金普遍吃緊。目前得到中央高層認可的福建"三明"醫改,最初改革的動力就源于在一個不發達的山區地級城市社保虧空到無以為繼。


  醫院不滿意。一是政府投入與公立醫院承擔的責任不匹配。公立醫院系統是中國整個醫療體系的"主力軍",還要承擔醫學人才培養、科研、援外援邊、公共突發事件等政府指令性任務,但政府的投入不足醫院運營費用的8%.二是政府職能錯位。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少,但卻控制著定價權,而定價權真正能壓低的,只剩下醫生和護士的勞動力價格了,至今仍然執行的是1993年的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與此對應的是,政府卻給藥品和技術設備相當"慷慨"的定價,例如高級影像學技術、高值耗材等。這么做的直接結果是:醫院和醫療從業者大量增加藥物、耗材和頂級醫療設備的使用,推高了醫療服務的費用,卻降低了醫療服務的質量。


  醫生不滿意。一是醫患矛盾突出,風險太大。公眾普遍認為醫生把自己經濟福利置于病人的利益之上,對醫院及醫療從業者的不信任,甚至還發展成廣泛的、針對醫生的暴力襲擊,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二是薪酬待遇不合理。學醫時間長,成長周期慢,工作強度大薪酬普遍低,難以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近五年,愿意學醫、從醫的人員近年來數量和質量持續下降,醫學院招生遭遇寒流,畢業生大量流失到其他行業,醫學人才儲備堪憂。


  出現上述問題主要原因是醫療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資源配置結構失衡以及頂層設計"三醫"聯動低效。"三醫聯動"又稱"三改并舉",就是指醫療、醫藥、醫保要聯合行動,協調推進。但事實上出現了"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不協調,甚至是掣肘。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用藥,器械、耗材、藥品價格虛高,作假騙保等亂象叢生。


  醫改路徑選擇


  醫改推動,反腐先行。反腐敗和深化醫改是"組合拳".反腐敗是醫改的必然前提,是醫改的攻堅之戰,是醫改的堅強后盾。"十三五"醫改進入深水區,改革舉措屢屢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抵制。福建三明醫改的經驗表明,虛高的醫藥費用主要進入了腐敗和商業賄賂環節,只要把這些水分擠出來,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完全可以讓老百姓享受更高水平的報銷比例,更低廉的醫療價格,醫務人員也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反腐要抓住源頭,以醫藥器械商生產流通鏈條上不合理利潤的流向為切入點,開展醫藥行業全面巡視,持續高壓態勢,嚴格執紀問責,實行行賄與受賄同等處理,形成不敢送、不敢貪的氛圍。


  政府主導實現醫改的服務供給結構調整。"十三五"期間最重要的是兩個要素投入: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和全科醫生培養。建立全國信息共享數據平臺將極大有利于實現基層首診,對病人進行健康管理,幫助醫院改善醫療服務,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再者是制度化保證全科醫師培訓,建立全科醫生的激勵機制,當務之急是提高全科醫生的收入,合理體現其技術勞務價值,縮小專科醫生與全科醫生的差距。唯其如此,強基層才有望實現。


  政府應主導分級醫療體系的建立。分級醫療的核心內容就是分級醫療體系是指以基層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為核心內容的全程化、無縫隙健康管理流程及體系和制度安排,施行分級診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醫療資源不足,醫療資源布局不合理,而且優質醫療資源匱乏。然而,在健全分級醫療體系的制度安排及路徑選擇上,一直存在政府主導路線和市場主導路線的分歧和交鋒。應當走以政府為主導,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路徑。首先是基層首診制度,以政府舉辦的全額預算組織基層首診機構為主,同時政策導向鼓勵以個體執業或合伙執業為形式的家庭醫生體系建立。再是政府主導確定契約型、集團化、層級化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

        資源配置應當實現省級統籌,劃分各集團服務體系的范圍,引入競爭機制,考核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還有是建立合理雙向轉診制度。在各契約型集團化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內部,對體系采用總額預付的方式,促進內部溝通與協調,對體系內基層采取按人頭付費方式,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了實現組織利益或個人利益最大化必然采取三大措施:患者無病時候主動性預防、患者小病時候積極性治療和患者大病時候及時性轉診;對體系內的中層采和高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采用按病種付費的模式。


  政府主導對公立醫院體系監管。研究表明,醫學科學技術創新是導致全球醫療費快速上漲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要著力于基本藥物制度和適宜診治技術的推廣,有效地防止本身就缺乏資金的醫療體系陷入盲目發展高成本的專科和大型綜合醫院以及昂貴藥品的陷阱。科學制定考核目標,引入競爭機制,制定政策引導公立醫院通過競爭提高服務質量,與政府投入掛鉤,并向社會公開考核結果,接受社會監督,防止就醫公平的同時,卻因資金預算的限制和醫療部門官僚化的管理體制等原因,帶來醫療部門對患者的要求反應不靈敏、服務質量不高等現象。


  有選擇性使用市場手段加強醫療服務供給。切忌醫療服務供給全面市場化。醫療領域屬于市場失靈領域,即使存在一個完全自由的醫療市場體系,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使得病人難以作出一個合理的選擇,而病人的信息不足可能被醫生所利用。若因此而導致病人的脆弱、怨恨、和不信任,就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因。當病人再遭遇巨額醫療費用的時候,就會嚴重激化醫患之間的矛盾。在同級的公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之間,在不同的集團化的分級醫療服務體系之間采用市場化手段引入競爭,調整資源配置,有利于提升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鼓勵分級醫療體系內醫生多點執業,建立激勵性薪酬體系,有利于在目前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實現更有效率、更合理的配置。逐步開放醫生作為自由職業者開辦私人或合伙人制診所,有利于分級醫療體系的構建,當然這需要有完備法律制度作為前提。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享受相同稅收政策,但也應當接受嚴格的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要特別注意防止從制度上允許投資者"戴著非營利性的帽子,做著追逐利潤的事情",這就把在公立醫院尚需遮遮掩掩的逐利行為合法化了,比起紅包回扣,是危害更大、隱蔽性更強的腐敗。如果這樣鼓勵民營醫院逐利,公立醫院恢復公益性的改革效果就會被抵消。同意社會資本進入指定的非基本醫療服務領域開辦營利性醫療機構,如整形美容、國際醫療等,其費用應當為自費或由商業保險支付。


  體制機制創新促進醫療服務供給結構調整。政府統籌"三醫".國家需要設立高于醫療、醫保、醫藥相關部門的組織機構,統籌三醫聯動,這是"十三五"成功醫改的關鍵,我國醫改成功的關鍵不在于選擇何種路線,而在于是否將所選擇的路線走到底、走徹底。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的對等統一。我國分級管理的財政體制導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不對等,總體說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財政吃緊,但需要政府投入的民生領域覆蓋人群更多,更窮,底子更薄,地方政府辦醫和監管的意愿就更弱了。

        因此,應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通過立法和行政執法、評估、巡視、信息披露等方式加強中央政府對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調控力度。積極探索醫療保險付費方式的綜合改革引導醫療服務供給結構調整,控制費用不合理上漲。在"十三五"期間要大力推行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嚴格管制按項目付費的適用范圍,倒逼醫療服務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促進資源協同共享,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快推進城市公立醫院改革。一是出臺事業單位法,明確公立醫院定位,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體現公益。二是建立"產權明晰、責權一致、管理科學、監督有力、運行透明"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的順序應從大醫院到小醫院,從高級別醫院到低級別醫院,其中大型公立醫院是改革的關鍵。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