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社區醫院建設已經進行10多年了,隨著社區醫院軟硬件不斷完善,社區醫院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社區患者開始越來越感受到社區醫院給自己就醫帶來的方便。雖然醫保政策已經對社區醫院有了一定的支持,但記者在各社區醫院采訪時,患者和社區醫生都表示醫保和醫療應該加大向社區醫院的傾斜力度。
社區醫院和居民有呼聲
近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安靜社區醫院采訪。剛從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轉院過來的姜植松的妻子告訴記者:"我丈夫腦出血在市一院手術治療花了四萬多元,后主動要求轉院到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康復治療。在這一是花得少,二是離家近,再說術后康復也沒必要在大醫院住院。可是這里的醫生告訴我們,只能住兩周院就要出院,間隔3個月才能再住院,這是醫保政策規定的,如果連續治療就要全部自費。這可怎么辦?"
為其治療的醫生梁毓告訴記者,她為患者進行針灸、按摩、烤電、認知訓練、上下肢功能訓練,患者入院從不能說話逐漸到能說話,現在手臂開始能活動了,像這樣的患者康復治療至少要連續兩個月。
但社區醫生告訴記者,對于住院時間問題,醫保檢查人員明確要求,如果超過兩周仍按醫保政策報銷,醫院就要挨罰了。
在建成社區醫院、共樂社區醫院等地采訪時,社區醫生告訴記者,在社區醫院住院治療最多的主要是兩種情況:慢性病和康復治療。有許多患者就是高血壓、血管不暢需疏通治療等慢性病治療,很多社區居民都愿意在這里治療。
建成社區醫院院長齊興國告訴記者,高血壓、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門診打點滴治療后不用住院就可以享受醫保統籌政策。尤其是康復治療更渴望得到醫保政策支持,如果患者不能連續治療,就會導致后遺癥產生。
采訪中,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提出最多的問題是慢性病門診治療和康復治療何時能得到醫保統籌的支持。"我們給醫保省錢還不好啊,還非得到大醫院住院治療?"一位在大醫院住院打點滴的患者告訴記者,他是在大醫院確診并住院治療過多次,也熟悉自己使用過的藥品,但當社區醫院告訴他們醫院沒有相應的藥品又不能享受門診醫保統籌時,他們就放棄了,還是到大醫院去治療。
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
作為醫保資金的操盤者們,面對社區醫院和患者的呼聲,該如何面對呢?當前的醫保政策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又高效運營呢?
記者近日來到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該局醫保處長龔巖告訴記者,現在哈爾濱市的醫保資金籌集水平低,醫保政策只能是保證醫療救治費用,隨著籌資能力的不斷提高,哈市將不斷擴大疾病覆蓋范圍。目前,醫保部門正在研究探索醫保支付比例的提高和是否開展門診醫保統籌。但近期不會開展門診統籌。
據了解,在支持社區醫院方面,哈爾濱市醫保政策不對社區醫院建立病床設限,只要具備條件并愿意,醫保部門就將其納入醫保定點醫院。目前,全市已經有30家社區醫院納入醫保定點醫院。在結算標準方面,城鎮職工醫保報銷標準,各醫院都一樣,在城鎮居民醫保方面,起付線以上符合政策部分三甲醫院報銷50%,社區醫院80%.在起付標準方面,三甲醫院是720元,社區醫院200元。
對于社區醫院醫生提出的必須兩周就出院的規定,哈爾濱市醫保中心副主任張帆告訴記者,他們考核的是患者人均費用,理論上有的患者可能超過或不足兩周。醫保是在按照衛生局方面的規定進行醫保費用檢查的。
在加大報銷比例方面,哈市醫保中心城鎮居民醫保科長李彬彬告訴記者,從2009年開始,城鎮居民連續繳納醫保費用3年以上者,以后每連續繳納一年,報銷比例就增加一個百分點,至今一直連續繳納者,在社區醫院報銷比例已經達到88%,快接近城鎮職工報銷比例了。
一些社區醫院負責人無奈地告訴記者,大醫院和社區醫院本應該是分層醫療的協作關系,但現在的醫保政策卻是讓社區醫院和大醫院一樣去競爭,那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醫保應該如何在不斷擴大覆蓋面同時,用經濟杠桿引導患者走進社區醫院呢?
醫保應發揮杠桿作用
據了解,當今慢性病、常見病占疾病治療的80%以上,而這些病的患者都可以在社區醫院解決,但現在卻都進入了大醫院,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醫保出臺了許多好的政策,但社區醫院負責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更多的醫保政策都是傾向了大醫院,針對社區醫院的政策不但太少,而且還有限制。本來社區醫院治療慢性病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因為這類患者都不屬于危難重急的病,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治療和調養。費用方面,社區醫院藥品由于實行零差價便宜,同樣的一種病治療,在社區醫院和在大醫院相差五六倍多。另一方面,醫保對特殊慢性病患者的補貼,是讓患者自行選擇使用,也沒能引導患者走進社區醫院就醫使用。同時,醫保對社區醫院實行總額控制,醫院超支部分自己負擔。
采訪中,社區醫院負責人都認為,如果醫保政策能夠實施社區居民慢性病和康復治療門診統籌,將會吸引更多患者在社區治療,既發揮了社區醫院方便居民患者的優勢,又讓需住院的患者轉為門診治療,為醫保省錢。
專家們認為,社區醫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給患者減少了負擔,降低了醫藥費,但也因為藥品過少和醫保政策的限制,阻止了許多慢性病患者走向社區醫院的腳步。如果能夠分類實施,對大醫院確診或轉下來的患者放開藥品目錄,再輔以醫保統籌支持,或許會改變許多慢性病患者的選擇。
"慢性病治療關鍵是時間和費用問題。但如果沒有醫保的杠桿引導,選擇社區醫院治療的患者就會止步。"香坊區建成社區醫院院長齊興國告訴記者。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專家吳群紅認為,當前慢性病逐漸增多,而慢性病的治療時間又比較長,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在社區醫院,既方便又省錢。如果把慢性病人都引導進大醫院,有多少醫保資金也不夠。近年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社區醫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如果把患者引導到社區醫院就診,社區醫院大量的醫療資源就會得到充分利用,也會讓大醫院不再人滿為患,而且醫保資金效率也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