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君按: 中國社會資本辦醫的歷史并不長,在滿足人們多元化醫療需求的同時,仍處于起步階段。近日,由中國醫院協會民營管理分會主辦,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協辦的“2016中國社會辦醫峰會暨首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年會”召開。年會透露,截至去年8月底,全國公立醫院13314個,民營醫院13475個,民營醫院在數量上首次超越公立醫院。
在國家大力推動健康產業發展和持續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力量辦醫的熱情和活力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和釋放,辦醫規模和服務能力將會有更大的提升。參加年會的專家認為,民營醫院有四怕:一怕沒人才;二怕沒公平機會;三怕貼標簽;四怕政策沒有操作細則。
國務院醫改辦副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司長梁萬年在論壇中表示,我們一定要承認社會力量辦醫是我們國家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賦予他應有的地位和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支持。
同時,在醫改新形勢下梁司長對社會辦醫提出了四個發展方向:一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舉辦非盈利性的醫療機構;二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和現有的公立醫院錯位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能夠更好的和公立醫院形成互動和互補協同的關系;三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品牌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四是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康復、養老、護理、兒科,一些緊缺又有明確需求的領域發展。
一怕:沒人才
多重利好政策是對社會資本辦醫的重要保障。其中,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逐步開放,讓醫生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也為社會資本辦醫機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以北京大學國際醫院(以下簡稱北大國際醫院)為例,這家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舉辦的大型三級綜合醫院,截至目前的總投資近50億元人民幣,核定床位數1800張,累計62個專業。北大國際醫院醫療副院長楊雪松告訴記者,構建穩定的學科隊伍,合理的學科布局是醫院的五年目標。
人才是最為重要的保障之一。全職醫生、基于與北大系統其他醫院共建合作模式來醫院出診的北大系統各醫院醫生、多點執業醫生是醫院目前主要的三種醫生執業模式,其中,醫院全職醫生有300人左右,目前已經形成持久合作共建關系的專家有200人左右。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認為,人才是社會資本辦醫目前面臨的諸多困難之一,多點執業是對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支持。在他看來,北大國際醫院還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那就是在與北大系統其他醫院的共建合作模式下,實現了有組織的、有序的多點執業。
二怕:沒公平機會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改專家柯楊在演講中援引統計數據,2005年至今,涉及民營資本辦醫的文件共有23個。而在北大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看來,相關政策的出臺及落地,對社會辦醫而言最重要的是獲得與公立醫院同樣公平的發展機會。
多年來,政府對社會辦醫的支持文件從未間斷。據柯楊統計,從2005年至今,共有23個文件提到民營資本辦醫,涉及人才、定位、醫保等多個方面。
如2010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通知》,不僅強調確保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準入、執業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還首次放開“獨資”試點,簡化并規范外資辦醫的審批程序,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權限下放到省一級。
2012年8月,北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若干政策》,提出進一步開放首都醫療服務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中醫醫院;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
不過,在柯楊看來,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若干措施》文件更為重要:從床位標準、設備購置等方面對社會辦醫給予支持,明確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放寬社會資本準入條件,提出“非禁即入”等多項支持。
“從最初的默許到指導性規劃,中國社會辦醫的政策支持體系正在走向完善。”柯楊說。
就在上周,國務院成立了“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工作小組”,借鑒歐美,加拿大政府購買醫療服務,重點在于醫保及醫療服務質量監督。在張中強看來,這對社會辦醫而言是利好,讓民營醫院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三怕:貼標簽
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如何規避逐利性,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柯楊認為,逐利性沒有得到約束,可能會與醫療服務質量形成張力,“可能一時受益,不可能長期生存。”
陳仲強告訴記者,沒必要把社會資本標簽化,也不要將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與逐利之間畫等號。規避社會資本的逐利性,提高管理水平,改變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至關重要。“其他國家能管得住,我們也可以。大家還是要做事業的,別把社會資本標簽化。北大國際醫院就做了諸多嘗試,如醫院名稱中的‘國際’兩個字,是指我們與國際接軌,采用國際化的先進管理方式,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而且費用合理;在服務模式上,打造了‘一站式全程輔助醫療’服務模式,力求讓患者一站完成多科室,盡快獲得檢查結果,一次解決所有問題,并在就診全程得到輔助支持,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
同時,社會資本辦醫的價值還有待充分體現。“目前更多優勢資源仍聚集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仍是主導地位,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陳仲強表示,社會資本辦醫除了面臨補償機制不平等等問題,另一方面,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目前也面臨不足。這類醫療機構雖然數量眾多,但成規模的機構仍然偏少。其次,鑒于辦院時間短,在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品牌認同度還不高。
京津冀協同化發展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在這個大背景下,社會資本同樣有發展空間。
北京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京津冀協同化發展會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調整,疾病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健康需求的變化和調整,“我們要把社會辦醫的那個‘醫’開放地去看,和我們人的健康需求相關的都應該在其中。社會辦醫,要找最能發揮出資本活力,同時是現有醫療服務體系中相對薄弱的地方,才有生命力。”方來英表示,現在公立醫療體系里面沒有實現的東西,但是人民群眾存在需要,同時又更體現人性關懷,而不是醫療技術,“這一定是資本最可以活躍的地方。”
我國還沒有一部非營利性機構的核心法規,在去年舉辦的社會辦醫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上方來英就明確提出了相關問題,投資于非營利機構的稅收如何解決?稅收如何確定?收益如何分配?再投資如何實現?非營利性機構的生命周期如何計算?退出機制如何?退出后資產如何清算?清算資產是回報社會還是回報資本?這些問題在我國都沒有明確的法律支持,解決起來就會產生很多缺陷和問題,進一步限制了社會資本辦醫的發展。現如今,國家仍然沒有出臺相關法律來約束這一領域牽涉到收益、資金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民營醫院發展報告(2014)》中稱資本的天性是為了逐利,也就是說,投資必須‘有利可圖’,上市公司尤其如此,這使得醫院的非營利性與資本的逐利天性之間存在著一個基本的邏輯悖論。針對這一現象,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表示,如果不對逐利性資本投資非營利性醫院進行有效監管和制度約束,從長遠來看,仍然只是非營利性醫院的“偽發展”,即醫院在經濟上發展了,而其公益性被損害,最終損害公眾的利益。
雖然目前社會資本辦醫存在諸多問題,但隨著政策的開放和支持,這一投資形式將成為我國醫療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緩解現如今緊張的就醫現狀有很大幫助,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與公立醫院產生競爭,促進雙方共同發展。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樣也是大力深化醫改的重要之年,那么在國家政策的推廣下,對社會資本辦醫將帶來哪些影響?
四怕:政策沒有操作細則
從近幾年現有政策來看,國家十分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醫。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包括人才、社會保障實現、品牌培育等多個難題仍停留在政策層面,如非公立醫院因缺乏醫保覆蓋而無法吸引更多患者。
北大常務副校長柯楊指出,雖然有多項政策的支持,社會辦醫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并沒有走向完全成熟。而政策如何對接個案,一直缺乏各委辦局可操作的實施細則,還不能與醫療行業實現精密對接。比如社會資本辦醫開展診療服務如何盡快納入醫保,目前仍在磨合、努力。而強調許久的社會資本辦醫與公立醫院享受同樣待遇也仍未解決。政策對社會資本辦醫釋放了很多利好,但何時能真正落地仍是未知數。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是北京大學與北大方正集團在積極響應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時代中,采用新機制,共同舉辦的一所大型非營利性高水平的綜合醫院,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一所臨床教學醫院。作為院長的陳仲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社會資本辦醫在多層次需求,尤其是高層次需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社會資本辦醫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及多種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