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取消編制,建立以崗位管理為核心的人事制度,合理拉開醫生、護士等人員的薪酬待遇——當多地還在探索公立醫院“去行政化”路徑,深圳卻早已明確提出新建市屬公立醫院不再實行編制管理,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這家由深圳市政府投資,香港大學團隊進行管理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不再有“鐵飯碗”,醫生年薪起點40萬元,最高近百萬元。
對于很多醫生而言,年薪百萬早已不是夢,然而在公立醫院光明正大地拿到如此高薪的確少見。不過必須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只是檢驗醫改成敗的指標之一,卻并不是全部。否則,這家醫院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向全國推廣,給遲滯不前的醫改注入一針強心劑。遺憾的是,目前該醫院尚未達到收支平衡,這意味著目前的光鮮是建立在政府高額補貼的基礎上。
表面上看,這家成立不到5年的醫院的確有很多可取之處:通過按病種打包收費和聘用合同制管理,很大程度上杜絕了藥品濫用與過度醫療的問題,醫生不通過紅包、回扣依然可以光明正大地賺取高薪。然而細加分析就會發現,能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兩大原因:一是政府的高額補貼,二是醫院有收費高昂的國際醫療中心。僅此兩點,內地多數地區能夠滿足嗎?
醫改首先應當解決的一個疑問是,杜絕以藥養醫后醫院的經費來源問題。目前的現狀是,相當數量的公立三甲醫院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只能依靠過度醫療來滿足生存問題,進而由生存又開始暴利。深圳做法值得借鑒的一點是,醫院經費除醫保收入、病人自費部分外,基本上都通過預算的方式由政府解決,達到收支平衡即可。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于,徹底斬斷了醫院的牟利沖動,醫生也不必背著創收的包袱從病人身上掙錢,而是根據崗位掙年薪。然而弊端也非常明顯,需要政府高昂的投入,且必須有發達的民營醫療體系和分級診療體系做配合,否則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以“堅持公立醫院公益性”為重要目標的醫改,只有在明確政府投入比例的基礎上,才能回答如何提高效率的問題,深圳的做法只是再次重申了這一點,卻難以直接地復制。
離開了考慮周全的頂層設計,任何地方自下而上的探索都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