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為攀枝花市東區菩提養護院的老人修剪指甲
攀枝花市第五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為養護院的老人開展健康講座。受訪者供圖
四川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逐步完善醫養融合運行機制和管理規范
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健康養老服務領域,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醫養結合”機構及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專業醫療機構
8月4日,一份由四川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的文件引起社會強烈關注。這個名為《關于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的文件,由省衛生計生委、民政廳、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老齡辦、省中醫藥局共同擬定。按照《實施意見》,到2017年,全省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初步融合,到2020年,實現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對我們這些民營養老機構來說,能夠把養老和醫療衛生服務結合起來,感覺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來臨了。”綿陽云龍陽光康養服務中心主任王云龍說。在他看來,缺乏醫療衛生服務資質,是制約當前民營養老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相當于可以把醫院搬到家里來了,你說吸引力有多大?”
而在一周前,省政協召開重點提案督辦協商會,邀請省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就2016年重點提案《關于推進四川省醫養融合工作的對策建議》辦理情況進行說明和溝通。在協商中,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如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構建起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的醫養結合養老新模式。
養老服務+醫療衛生,該怎么破題,深度融合后能夠迸發出什么樣的光芒?記者進行了調查。
產業
前景喜人,每年產值至少上百億
攀枝花市常年陽光明媚,尤其是在秋冬季,大批的省內外老人也如“候鳥”搬來此過冬。今年6月,攀枝花市和雅安市被國家衛生計生委、民政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
“娃娃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過世了,家里就我一人,生怕半夜發病連個喊得答應的人都沒有。來這兒生活條件不錯,不僅有醫務室,每周還有醫院的醫生來給我們看病。”8月8日,住在攀枝花市德銘菩提養護院已1年的81歲老人劉碧瓊很滿意現在的生活。
攀枝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醫學科的醫生每周三都要來德銘菩提養護院巡診,每月舉辦一次健康講座,培訓這里的護工如何做好老人慢病護理,每兩個月給老人們統一體檢。“我們都是義務服務。”科室主任楊勇剛說,醫院給來此的老人就醫提供了綠色通道,還有專業的醫生指導,這是一般養老院所不及的。
省衛生計生委統計顯示,我省60歲以上人口達1582.4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9.44%,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有超過半數的老人在選擇養老服務時傾向具有醫療衛生保健功能。
正因為如此,在攀枝花規劃建設的“中國陽光康養產業試驗區”,“醫養融合”的養老服務被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們調查發現,到攀枝花的‘候鳥’老人大多數都有這樣那樣的慢性病,非常適合‘醫養融合’這種養老模式。”攀枝花市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近兩年,攀枝花市每年從10月開始到次年春節前后,接待“候鳥”老人5萬多人。
除了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合作,醫療機構也有吃“螃蟹”的。頤心苑位于攀枝花市第三人民醫院心理衛生中心5樓,這個由醫院開設的養老機構2014年啟用,有日托床位21張,全托床位39張,大多數時候“一床難求”。
1+1巨大的吸引力背后,是一個巨量的市場需求。省有關部門曾經做過測算,只要有10%的老人選擇醫養結合的養老新模式,每個老人每年醫養結合平均支出1萬元,每年的支出就上百億元。
對醫院來說,“醫養融合是醫療服務的一種延伸。”成都市成華區第六人民醫院院長張聶認為,醫院開設養老機構,老年人病情達到入院條件時可辦理住院手續,仍然居住在原床位,待病情好轉后辦理出院,繼續在原床位養老。這樣一方面節約醫療資源,也免去了轉院的麻煩,“老年人經不起折騰,有病看病,病好養老,所有的跑腿工作都由我們代勞了。”
煩惱
醫養資源整合不夠,未能形成合力
劉毅,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作為民進四川省委公共事業工作委員會顧問,他長期關注我省醫養融合問題。2016年初,《關于推進四川省醫養融合工作的對策建議》被民進四川省委提交省政協會議。這份提案,被作為省政協2016的重點提案進行辦理。
事實上,作為一個正在發展的“朝陽產業”,醫養融合機構受到社會各界歡迎,有的甚至“一位難求”,但其運行中仍面臨不少成長的“煩惱”。《關于推進四川省醫養融合工作的對策建議》就直陳,目前我省的醫養融合缺乏頂層設計,各地發展極不平衡;政府部門合力不夠,管理運行機制不暢;醫保報銷范圍有限,資金支助力度不夠;缺乏醫療護理的專業人才等問題。
在這些問題中,讓不少老人最感不暢的是現行的醫保政策。在實際中,醫養結合醫院里的老人大多是多種慢性病患者或臨終關懷老人,需要長期住院治療或養老,由于受住院天數及次均費用的限制,不少老人的報銷成了問題。有些老人還需要進行一定的中醫康復項目,而這部分費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報銷政策的限制,醫病的“醫保錢”不能轉為“養老錢”,這讓很多老人不太滿意,“希望醫保能為醫養老人‘松綁’。”
另一方面,盡管全省2114個養老機構已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協作機制,采取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等方式,建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之間提供醫療救治的綠色通道,全省798個養老機構已內設門診、醫務室,護理床位10.17萬張,但在張聶看來,這依然不夠。
“在現有醫院轉型基礎上,政府新建或改擴建更多、更大、更好的醫養結合機構是必須的。”張聶說,根據相關部門預測,2020年,成都市(包括簡陽)老年人口將達340萬人,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8萬人。他認為,作為特大城市的成都市,政府應考慮在每個區建設一家擁有千張床位的醫養結合機構,滿足不斷增加的老人們的需求。
與具體的醫養結合問題相比,管理運行機制不暢也制約著醫養結合的發展。目前,由于行業差異、行政劃分和財務分割等因素,民政、衛生、社保等部門都要介入“醫養結合”養老體系建設,“多頭管理”或“多頭不管”的局面使得推動醫養結合未能形成整體合力,難以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而缺乏老年人醫療護理的專業人才,是養老機構、醫院面臨的最大困難,多層次培養養老護理教育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
調查顯示,有超過五成的老年人希望到有專業醫務人員的養老院居住,但目前醫養結合機構并非讓所有的老人中意。年近八旬的劉富貴老人患有肺纖維化等疾病,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國外,平時只有一個保姆在身邊,但保姆只懂日常生活,不懂護理。“雖然知道有些醫養結合機構,但基本上條件都不太好,有的還是五六個人一個房間,生活習慣不同,彼此之間會有影響。”劉富貴說,政府能不能多開設一些差異化的醫養結合機構,滿足不同需求的老人。
此外,在城市和鄉村,醫養融合也存在較大差異。城市中心區域配置標準、管理規范的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普遍存在養老床位“一床難求”的現象,而在偏遠農村和鄉鎮養老院、鄉鎮衛生院和民辦養老機構,床位使用率往往不高。
而在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方面,醫養融合探索嚴重不足。根據2015年四川養老服務現狀與需求調查,居家式社區養老將成發展趨勢,而目前我省的醫養融合試點和實踐大多集中于機構養老方式上,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方式涉及不足。
融合
打破職能部門條塊分割+市場化運作
“消除醫養結合‘煩惱’迫在眉睫。”業內人士呼吁,在護理、醫療、病人準入等方面,政府應出臺統一明確、操作性強的標準或評價體系。同時在所有的醫療網點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將醫療和養老信息打通。剛剛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提供健康養老服務,統籌醫療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推動醫養深度融合。
對這個《實施意見》,劉毅評價很高。“我們建議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文件,進一步加強民政、衛生、社保、老齡辦等職能部門的橫向聯系,打破條塊分割,這些在《實施意見》中都有了充分的體現。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的責任單位,把相關部門都囊括了進來。”
事實上,作為醫養融合的兩大牽頭部門,省衛生計生委和省民政廳早在去年就已“牽手”。2015年5月,雙方簽署《四川省醫養融合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從統籌醫養融合發展規劃、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推進醫養協作發展健全長效運行機制、開展“家庭醫生”契約服務、醫養融合人才發展保障、強化資金保障等七個方面展開全面合作,促進全省醫養融合保障體系建設。
成都市鼓勵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轉型醫養結合機構,但前提是必須要有養老機構許可證。可是,現行的養老機構申辦準入中,卻沒有明確的關于公立醫療機構(事業單位)申辦養老機構的具體審批標準,這導致已試點開展醫養結合、老年護理等工作的醫院,無法實實在在享受到國家相關養老補貼政策。而根據《實施意見》,這一難題有望得到解決。
對社會資本進入醫養融合領域,劉毅也寄予厚望。在他看來,這是推進醫養深度融合發展的又一“加速器”。“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醫養融合機構,建立項目申報和機構設立的‘綠色通道’。”在省衛生計生委、省民政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建立的《2015年四川省養老健康服務業重大項目庫》中,醫養結合項目有104個,投資額達938.11億元。
與此同時,我省先后出臺《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四川省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四川省健康服務業發展工作推進方案》等多個文件,同時制定稅費優惠、鼓勵公益慈善組織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40個,加大對醫養融合的扶持力度。從2015年起,省財政每年確定3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養老健康服務業重點項目發展,并連續兩年給予26個醫養結合項目財政補助,總額達7750萬元。
而優先發展領域,劉毅則認為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這可以滿足老年人康養最基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