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領域成謠言“重災區”?聽聽衛計委新聞司長怎么回應
加入日期:2017/4/18 16:04:12 查看人數: 947 作者:admin
“中國每年60萬人過勞死”、 “吃大盤雞會感染禽流感”……不少人都曾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見過類似文章,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經常讓人感到疑惑,更有些人對此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前面講得都挺好,看著跟教科書和專家說得都一樣,但是等到后邊,移花接木,把這個信息轉下來之后,開始推銷它的產品。”國家衛計委新聞司司長毛群安就認為,目前社交平臺上,健康醫療領域的虛假信息占了很大數量,有些人是無意傳播,有些人則是惡意傳播一些不正確信息,還有一些信息受到了商業力量的誤導。
近日,騰訊在其“較真沙龍”上發布了今年一季度醫療健康類謠言的十大謠言榜單。排名第一位的謠言認為疫苗不安全,中國孩子應該遠離疫苗。“這則謠言引起了一部分家長的恐慌,導致他們不敢給孩子接種疫苗,讓人十分痛心。” 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天亮在沙龍上表示。
醫療領域謠言頻發:
有人惡意造謠 有人無意傳謠
醫療健康領域成了虛假信息的“重災區”,讓從事多年傳染病防控工作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專家曾光痛心疾首。“造謠者卑鄙、傳謠者可悲”,他認為,醫療領域謠言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眾關心健康問題,但由于大部分人不是專業人士,很容易導致虛假信息傳播,“很多人看了新聞,往往覺得自己懂了,其實很多是以偏概全。”
醫療領域謠言的另一個特點是傳播迅速,所謂“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跑出去很遠了”。曾光表示,由于虛假信息不需要論證和研究,所以產生速度快,有先發優勢,可以對群眾產生先入為主的效果。“可是正確的信息,即使是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都是慎重的,是要論證的,所以它是后發被動的。”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看來,一些虛假信息,尤其是負面為主的虛假信息之所以能得到廣泛傳播,是受到一種風險心理放大機制的影響。她解釋說,在壞消息和好消息之間,公眾會天然關注壞消息,在同樣一個消息中,有好元素也有壞元素,他可能關注壞的元素。“這樣導致報道壞消息的信源更受大家信賴,報道好消息的反倒被忽略了。”
在談到謠言傳播的心理動機時,馬凌指出,有許多謠言的產生往往不是出于惡意,謠言的擴散是靠人際網絡傳播的,除了好心幫忙之外,還有拉近社交距離的作用。它是一種的社會潤滑劑。“比如你的姨媽推給你一條養生的信息,完全以此為真才傳給你的,這種人際網絡的擴散是很難制止的。”
專業人士成立自媒體聯盟辟謠
專家建議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對防范醫療健康領域的謠言,毛群安用了“任重道遠”四個字來形容,他表示,打擊謠言需要醫療領域專業人員的參與,需要傳播專家的指導,也需要媒體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大家共同努力使社交平臺、傳統媒體能夠給大家提供盡可能多的正確權威的相關信息,避免誤導公眾的實踐發生。
去年10月,一些來自醫療領域的專家成立了醫療自媒體聯盟,用該聯盟創始人之一、衛計委宣傳司新聞處處長劉哲峰的話來說,聯盟的宗旨在于“辟謠打天下,科普坐江山”。
在醫療自媒體聯盟的推動之下,去年山東濰坊婦幼保健院的“紗布門”事件得到了妥善的解決。“我們要通過培養醫療自媒體,化解普通網民對醫療專業知識的誤解。”劉哲峰表示,通過自媒體的工具,可以建立信息快速發布全媒體的渠道,他呼吁更多地專業人士加入到辟謠的團隊中來,“最終實現全社會的溝通和理解”。
對于化解謠言,學界進行過大量討論與思考。馬凌認為,要化解醫療領域謠言,首先是要發展健康傳播,通過健康知識的普及、醫療衛生知識的普及提高整體公民醫療衛生水平,特別是對醫療風險的認知,對醫療方面的常識。
在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方面,馬凌指出,辟謠的同時不僅要告訴人們什么是謠言,還要告訴如何判斷這是不是謠言。她建議,應加強辟謠力度,“謠言辟起來非常難,但做總比不做好,多做總比少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