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醫食品:藥企跨界先習“水性”
加入日期:2018/3/9 8:33:58 查看人數: 941 作者:admin
“我們現在非常關注特醫食品,正在看有沒有合適的特醫食品企業可以收購。”3月4日,抵京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啟迪古漢集團技術總監伍新濱表示。
近年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簡稱特醫食品)領域因為剛起步、潛力大,在我國被稱為是“黎明行業”,也被看作大健康領域的又一片藍海。制藥企業憑借著“臨床有需求、自身有優勢”,紛紛摩拳擦掌,將其作為跨界轉型的新戰場。
臨床有需求
相比啟迪古漢集團,宜昌人福藥業顯然走得更快一些。在京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宜昌人福藥業董事長李杰告訴記者,宜昌人福藥業已和當地一家食品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乳劑型特醫食品。
除上述藥企外,辰欣藥業也悄然將其營業范圍拓展到特醫食品,而石藥集團分拆新諾威及其附屬公司并申請獨立上市,更被視為藥企想在特醫食品分一杯羹的有力見證。
去年年底,石藥集團新諾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向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擬在創業板上市。根據其招股說明書,新諾威本輪募集資金預期超過12.4億元,其中的4.6億元擬用于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生產項目建設。項目建成后,相關產能將極大提高——含新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粉劑5000萬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營養液5000萬瓶的生產能力”。據悉,新諾威的保健食品和特醫食品生產項目已在江蘇泰州籌建。
面對制藥企業按捺不住的熱情,李杰坦言,藥企之所以拓展特醫食品領域,源于兩點考慮:一是臨床有需求,二是自身有優勢。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指為了滿足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專門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特醫食品的使用有助于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改善患者的預后。”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卞華偉指出,醫院是營養不良的高發區,手術前后的患者和重癥患者、老年患者均有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其中,老年患者更是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的高發人群,據全國三甲醫院調查數據,其營養風險發生率大于50%,營養不良發生率大于30%,且兩者均在出院時更高。他認為,特醫食品在臨床治療中將備受重視,得到普遍推廣應用。
研究機構也給出了令人心動的數據。據庶正康訊(北京)商務咨詢有限公司統計,2017年我國特醫食品行業規模達到33.7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30.12%。值得注意的是,從2011年到2017年,我國特醫食品需求量從0.65萬噸上升到3.66萬噸,增幅超過4.63倍,特醫食品產量也從0.2萬噸上升到2.47萬噸,增幅近11.4倍。即便如此,特醫食品依舊供不應求。有資料顯示,中國特醫食品未來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
自身有優勢
首先,特醫食品的注冊管理制度參照了藥品管理,制藥企業無論在研發、注冊還是臨床試驗等環節都比較有經驗,進行特醫食品注冊會相對得心應手。
特醫食品分全營養配方食品、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和非全營養配方食品三類。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申請特定全營養配方食品注冊,需進行臨床試驗并提交臨床試驗報告;臨床試驗應按照《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開展,特醫食品的臨床試驗機構應為藥物臨床試驗機構。
其次,制藥企業有相對較高的研發能力。眾所周知,藥品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時間長的特點。經歷過藥品研發“十年磨一劍”的痛苦過程,藥企對于特醫食品的研發也會給予足夠的投入和耐心。
第三是特醫食品的終端在醫院,而藥企有著豐富的醫院銷售經驗。對此,史立臣這樣形容:藥企借助醫院渠道銷售特醫食品,不過是“在同一條河上行兩條船”。
另外,藥企有更強的經濟實力。國家在特醫食品注冊要求、研發生產、全項目檢驗、GMP廠房設備等方面均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和標準,有些甚至超過了藥品。以口服固體制劑為例,按照藥品GMP,其清潔度要求為十萬級,而對于部分特醫食品,則需達到不含危害公共健康的致病菌和毒素的商業無菌狀態,這就要求企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以滿足相關生產要求。“我們的生產標準已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要求,很容易達到食品GMP標準,即便有改造,投入也不大。”李杰說。
不過劉學聰也強調,特醫食品畢竟是食品,具有食品自身的特性。因此在研發注冊等方面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藥品經驗,要更多地聘請食品方面的專業人士,實現“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現實有挑戰
諸多藥企前來攪動特醫食品這“一汪春水”,是否會導致同質化生產?對此,在一家藥企從事特醫食品研發的張先生認為,該市場容量很大,且藥企拓展的特醫食品往往與其現有藥品業務相匹配,以達到資源整合的效果。“特醫食品市場一定是百花齊放的市場。”張先生說。
但是在特醫食品市場即將“井噴”之時,一些市場困境藥企也必須面對。其中之一就是特醫食品雖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但到底并非藥品,這就導致醫生很難開具相應處方,患者購買通路不明確且依從性較差。
在采訪過程中,有企業人士表達了希望將特醫食品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的愿望。該人士認為,特醫食品不僅能夠有效改善住院患者術前術后營養狀況,縮短住院時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住院費用;相對于輸液類腸外制劑,快速發展的腸內營養制劑也會更便宜。
對此,業界專家持不同意見。劉學聰直言,在《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出臺后,國家目前只批準了3家企業的5個產品,且還都是嬰幼兒產品。在產品數量不多的情況下,探討其是否該納入醫保為時過早。其次,目前國家醫保負擔沉重,藥品進入醫保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特醫食品被納入醫保是否符合類似于藥物經濟學的要求,還需長期論證。
“我個人認為,即便特醫食品要納入醫保,也應是一個分類別分步驟的過程。那些針對特定疾病、與消費者關系更為緊密的食品才有可能會被考慮。”劉學聰強調,“特醫食品一旦被納入醫保,將有可能面臨降價和各種嚴格管制,在產業發展初期,這樣做是否有益還不好判斷。”
史立臣也建議,要想真正做好特醫食品,企業除了在研發生產上下功夫外,在市場轉化方面還需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加大醫生教育;二是進行患者教育。
編 后
特醫食品是最近兩年食品界新出現的“香餑餑”,然而,截至2018年2月底,全國只有5個產品獲準注冊,其中僅1個來自國內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特醫食品行業在國外發展較為完備,而國內剛剛起步的現狀。門檻高、標準嚴是特醫食品行業的特點之一,初期的發展情況或將對未來行業秩序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想要做好特醫食品,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需要行業共同努力。無論是國外企業還是國內企業,食企還是藥企,都要夯實自身專業基礎,提升核心實力,確保產品質量,如此才能讓這個“香餑餑”一直“香”下去,造福更多有需求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