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企業業績下滑凸顯“重渠道輕研發”老毛病
加入日期:2019/8/2 14:02:21 查看人數: 696 作者:admin
阿膠行業今年上半年業績增長面臨壓力。東阿阿膠預計凈利潤同比下滑75%-79%,同仁堂科技預計降幅為10%-15%。那么阿膠生產企業,甚至中藥生產企業業績承壓背后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東阿阿膠上半年業績預減近8成
二級市場的明星公司、有著“藥中茅臺”之稱的東阿阿膠上半年業績讓人大跌眼鏡。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預計2019年半年度凈利潤為1.81億元至2.16億元,同比下滑75%-79%。預告一出,立刻引來一片“白馬股爆雷”之聲,中金等公司隨后下調了其股價評級,而東阿阿膠靠連年漲價驅動業績增長的模式能否持續也引發市場熱議。
記者梳理東阿阿膠歷年的產品價格調整公告來看,2009年至2018年,每年一度的漲價,幾乎成了東阿阿膠的慣例。其中,2011年、2014年阿膠出廠價分別上調不超過60%和53%是調價幅度較大的兩次,其余時段產品調價幅度則在5%-25%之間。
2001年,東阿阿膠的阿膠塊零售價僅為每公斤80元,到了2018年已漲至5996元/公斤,價格增長近75倍。每次漲價,原因不外乎“驢皮資源萎縮”、“驢皮采購成本上升”、“市場需求旺盛”等。漲價背后也帶來了公司業績的持續增長。2012-2017年,東阿阿膠營業收入從30.56億元增至73.48億元,凈利潤從9.38億元增至20.85億元。
今年以來,東阿阿膠尚未發布有關產品價格調整的公告,卻傳出了業績預減的消息。東阿阿膠表示,在連續十二年保持持續增長,且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20%以上之后,當前伴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漸擴大,受整體宏觀環境等因素影響,以及市場對阿膠價值回歸的預期逐漸降低,公司下游傳統客戶主動消減庫存,從而導致公司上半年產品銷售同比下降。
萬聯證券西安營業部投顧屈放表示,東阿阿膠等阿膠行業龍頭掌握較強的市場定價權,這是支撐其過往業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主營業務沒有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傳統企業要想持續增長就需要通過創新來提升產品價值。
阿膠產品價差巨大 市場整體進入去庫存階段
在阿膠行業,今年業績不盡如人意的并不只有東阿阿膠。
在香港上市的同仁堂科技7月24日公布的盈利預警稱,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將同比下降10%-15%,主要原因除了進入新舊產能銜接的過渡期,還有受宏觀經濟即行業因素影響,阿膠產品市場整體處于調整和去庫存階段,公司因此控制阿膠生產和投放,積極消化市場存量,導致阿膠銷售額進一步下降。
也就是說,東阿阿膠和同仁堂科技都提到了阿膠市場整體正處在去庫存階段。
除了產業上下游的利益博弈,市場因素是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方面。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東阿阿膠就提到,受整體外部宏觀經濟及消費預期影響,滋補類市場增速放緩;阿膠行業競爭激烈,去年有部分競爭對手采取降價、大范圍促銷等,價格降到了我們的一半。
就零售價格而言,東阿阿膠的確不具備優勢。
記者走訪發現,目前市面上銷售的不同品牌阿膠產品價差巨大。在西安高新區某連鎖藥店,250克鐵盒東阿阿膠零售價為1499元,250克蘭州佛慈阿膠鐵盒為560元,250克魯潤牌阿膠售價498元,250克華信阿膠金標鐵盒的零售價格為744.8元。同樣規格下,有些阿膠的零售價不足東阿阿膠一半。
“不少企業選擇的是平價走中低端市場,也從東阿阿膠手中搶走了不少市場份額。”有藥品流通行業經理人告訴記者,從市場的競爭格局來看,阿膠原材料供應原本就比較緊缺,現在很多藥企都在陸續進入市場,市場空間無形中出現收縮,所以已形成了激烈廝殺的“紅海”。
阿膠產品魚龍混雜 行業標準有待進一步規范
近年來,伴隨阿膠價格的飆漲,市面上的阿膠產品也是魚龍混雜。在電商平臺上,僅以500g阿膠塊的價格看,就從一百多到三千元不等。如同茅臺鎮集中了大量酒廠一樣,有知情人士表示,光是山東東阿縣就有幾百家生產阿膠的廠家。
因為入行門檻低,在阿膠市場上還存在大量阿膠棗、阿膠漿、固元膏等產品,并以低價搶奪市場。例如,某品牌阿膠金絲棗,在連鎖藥店中花50元就可以買兩袋。在電商平臺上,有阿膠固元膏兩盒共一斤的售價為53元。
而對于市面上充斥的大量低價阿膠,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有些很難說是用驢皮生產的。多年以來,困擾阿膠行業的驢皮缺口仍然存在。數據顯示,1996年中國曾有944.4萬頭驢,到了2009年數量銳減了將近一半,到了2018年底又進一步減少至253.28萬頭。
從供求角度看,我國驢存欄量需達到1100萬頭以上才能平衡,為了彌補缺口,此前也傳出國內企業從非洲大量進口毛驢的消息。但每年驢皮原料與阿膠產量的對比仍然對不上號。此前有報道稱,一些廠家為了節約成本,用馬皮、牛皮、騾子皮甚至皮革下腳料,代替驢皮制作阿膠產品。
市場上常見的阿膠產品分為藥品、保健品和食品三類。對于藥品和保健品阿膠,生產須經過國家食藥監局審批,而對于食品類的阿膠產品,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
現實來看,阿膠行業標準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據業內人士介紹,正是由于各企業產品質量標準備案不同,所以同行間價格戰才會熱火朝天。更為關鍵的是,無法識別真偽的消費者身體健康也可能會因此受到損害。
過半企業上半年業績預警 中藥企業需要在研發上發力
談及應對業績下滑的籌劃時,東阿阿膠表示,“正積極調整營銷策略,整合營銷渠道,開拓新渠道新市場,積極拓展新的產品線。同時理性控制庫存,拉動終端純銷,夯實終端質量與基礎。”這與去年年報提出的將“在原料、營銷和研發發力”大體相近。
屈放指出,國內中藥企業對于營銷渠道普遍比較重視,而往往忽視了研發在企業運營中的重要性。國內藥企在研究中藥現代化的時候,利用現代生命科技的技術相對不足。
結合去年年報看,67家中藥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收收入比值普遍不高,平均僅為3.38%,而生物醫藥行業的平均研發支出占營收收入比值為5.72%。
按申萬行業分類,在A股的中藥企業中,包括東阿阿膠在內,目前已有17家公司公布了今年中報預告,其中業績預警(包含預減、略減和首虧)的有9家,占比約53%。其中,龍津藥業預告凈利潤最大降幅達90%,紫鑫藥業和吉藥控股均超過80%,預減幅度比東阿阿膠更甚。沒有預告具體凈利潤區間的天目藥業則預計上半年出現虧損。
西北大學金融系主任王滿倉認為,對于企業而言,發展的后勁就是不斷創新,特別是在研發方面不斷創新,但我國中醫藥企業普遍存在研發力量薄弱,創新人才短缺等問題。企業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根據中藥功效,形成獨特技術特點,還需要提高藥品規范,提高行業的標準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