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重磅改革!門診手術室或將再次出現
加入日期:2020/8/28 9:45:39 查看人數: 1166 作者:admin
你們醫院還有門診手術室嗎?好像最近二十年來沒有了。為什么沒有了呢?因為隨著醫保覆蓋面的不斷擴大,而醫保政策不支持門診手術費用報銷,因此一直以來在各級醫療機構里普遍存在的門診手術室逐漸消失了。
然而,隨著醫保制度的改革,這一消失了多年的科室有可能在醫院里再次出現。
8月26日,國家醫保局正式向社會公布《關于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擬規定普通門診費用醫保可以報銷,報銷比例從50%起步。把門診小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
有媒體認為:這是一項新增的醫保待遇。按照征求意見稿的規定,在門診開展的一些手術,也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范圍,參照住院報銷管理。
為什么要建立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
1998年,自職工醫保制度建立之日起,就實施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統籌基金主要用于支付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個人賬戶主要用于保障門診小病,以及支付享受統籌基金報銷待遇后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
按照《社會保險法》和基本醫保有關規定,所有用人單位及其職工,都應按屬地原則參加所在統籌地區的職工醫保,費用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費率一般是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構成。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統籌基金,一部分劃入個人賬戶,劃入個人賬戶的一般為30%。
由于個人(家庭)賬戶額度很小保障不足、共濟能力差、易誘發濫用,往往出現“老年人、慢性病人等需要的不夠用,年輕人等不需要的用不完”,還有一些參保人往往認為“個人(家庭)賬戶的錢就是自己的”“不用就浪費”等,又容易引起濫用。
2003年新農合制度在建立時,為提高農村居民參保的積極性,擴大制度覆蓋面,建立了個人(家庭)賬戶,主要用于支付小額門診費用。
除以上問題外,個人賬戶還出現了結余資金“躺在賬上花不出去”問題。根據國家醫保局《2019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當年職工醫保的個人賬戶當期結存1116億元,累計結存8426億元,而這部分躺在賬戶上花不出去的基金實際上一直在貶值在縮水,變相造成了醫保基金的“浪費”。因此,對醫保門診制度進行改革非常必要。
將門診小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范圍有什么好處?
一方面解決了患者門診不能報銷的問題。一直以來,醫保基金分兩部分,門診治療費用只能由個人賬戶支付,而個人賬戶資金有限,有的人不夠用,有的人用不著。如今建立門診共濟機制,實行門診統籌,門診就診費用按住院報銷,有效解決了患者門診看病報銷問題。
另一方面也極大地節約了醫保基金。由于實施了門診統籌,原本可以在門診實施的小手術都不用再選擇住院治療,也不再擠占緊張的醫療資源,更不再增加醫保基金負擔。
為什么這么說呢?所謂門診手術就是不用住院,在門診手術室就可以做的小手術,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就可以搞定,簡單方便,還省錢。例如脂肪瘤(包括皮脂囊腫)切除、乳房切除術、腱膜囊腫切除、白內障手術(人工晶狀體植入)、翼狀胬肉切除(干細胞移植)、宮頸息肉、診斷性刮宮如常見損傷的清創縫合、體表良性腫瘤的切除、甲溝炎的拔釘、淺表植被、疣等的切除、包皮過長或包莖過長的手術、部分門診條件較好、門診痔手術、肌腱吻合手術等。門診手術室一直是醫院重要的科室之一。
當然,門診手術室的消失也不僅僅因為醫保不報銷,作為醫院,除了考慮醫療安全外,更多考慮的是經濟利益,是收入。因此,很多醫院撤銷自己的門診手術室,醫保不報銷也只是一個借口。
門診手術可以報銷了,門診手術室就可以紅火起來嗎?
未必。利益也許才是撬動的主杠桿。預計這一切也將必然伴隨著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化而興起。具體哪些醫保支付制度呢?比如,總額預付、按病種付費、DRG等,隨著醫保戰略購買等系列政策的落地,也許可以讓曾經消失的醫院門診手術室再一次紅火起來。
當然,與此同時,多年來一直受醫保支付影響而不能更快推進的日間手術,也一定會由于它更能節省醫保基金被重視起來。因為這是醫保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