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質量現狀堪憂 亟需有“地頭”到“床頭”的追溯
加入日期:2020/9/21 9:36:17 查看人數: 1346 作者:admin
“中醫將亡于中藥?”2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說,這是對于中藥質量的一種憂慮,中藥的質量和資源可持續問題將會對中醫的發展帶來影響。
“以中藥材為原料的健康產品、藥品等,一定是從‘地頭’到‘床頭’全過程質量標準的構建及建立全過程的質量可追溯體系。”當日,生命健康前沿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在蘭州舉行,孫曉波在會上作如上表示。
在談及中藥材質量時,孫曉波說,“現狀堪憂”。受利益驅動,藥材市場發展呈現“重產量、輕質量”的特點。近年來,藥材盲目引種,膨大劑農藥過度使用、任意縮短種植年限,直接影響藥材品質,制約中醫藥行業發展。
“通過各地調查發現,野生變家種、道地藥材異地種植,加上土壤中的重金屬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到藥材種植的質量。”孫曉波還說,真正能夠入藥的叫藥材,臨床上才有效,所以,藥材質量關乎中醫生死存亡,關乎民眾用藥安全。
針對上述問題,孫曉波提出建議,加快道地藥材基地建設,將中藥材生產由重規模求數量的發展模式,轉變為重質量求效益的發展方向;把握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契機,將中藥材產業的競爭從單純產品質量競爭升級到全產業鏈質量管控的競爭;著力于種子種苗繁育、標準化種養殖、產地生產加工、服務、質量管理5個方面,將定品種、定產地和定標準相結合,以“有序、安全、有效”為方向,優化道地藥材生產布局,實現全程可追溯。
孫曉波說,還要提升中藥飲片與中成藥的生產規范和質量;突破中藥飲片與中成藥生產關鍵技術;研發符合中藥特點的炮制設備;注重中藥飲片與中成藥生產過程規范化與標準化建設;闡釋中成藥大品種的臨床精準定位。明確中成藥制造工業的發展方向,推動中藥大健康產業縱深發展,以及加速中藥國際化進程。
會議披露,目前,以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商業為紐帶、中藥工業為主體的新型中藥產業體系正在形成,中藥產業由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逐漸轉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規范化水平明顯提升,標準化體系逐步健全。
孫曉波舉例說,位于西北地區的甘肅省擁有很多道地性藥材,如何加大開發利用資源?他建議,要找好定位,選準方向,發揮品牌的核心作用,還要引進高端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以及外聘專家,借助外腦、服務公司,考慮成立“國家西北藥用植物園”,通過搭建平臺、擴大影響、整合現有人才等方式,形成結構合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配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此前也表示,甘肅既是中藥資源大省,又是中藥存儲、流通的重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藥是中醫的物質基礎,中醫是中藥的價值體現,二者應在發揮優勢的基礎上協調發展,甘肅省要注重中醫與中藥協同發展,培養中醫人才,提升中醫服務能力,中醫與中藥兩條腿走路。
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甘肅為加強中藥材質量安全管理、保護和發展道地中藥材,促進中醫藥產業科學有序發展,由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甘肅省道地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方案》,以整合中藥材溯源資源、統一技術標準和平臺、探索基礎生產環節追溯體系建設、實施甘肅道地藥材認定、加強流通環節追溯體系建設等為主要任務。
2019年底,甘肅省商務廳在此基礎上決定啟動2020年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節點改造升級和擴容項目申報,先期面向19家中藥材流通追溯節點企業,支持他們提升流通追溯能力,促進“地頭”到“床頭”追溯數據的有效性和關聯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