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醫院分類管理來了!2020年12月30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研究創新功能的實施方案(2020—2022年)》,其中提出,要探索按照臨床型、研究型、教學型和綜合型的分類,對該市三級醫院進行分類管理。
《實施方案》認為,醫療衛生機構資源豐富,但由于激勵引導政策不充分,一些強項和優勢并沒有得到很好發揮,致使研究創新發展后勁不足、保障政策不強、運行機制不活、投入與轉化不夠、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不緊密、信息匯聚集成度不高且挖掘利用不深等短板和弱項。
為充分發揮和釋放醫療機構的資源優勢和創新活力,加強頂層設計,根據所承擔的醫、教、研功能定位和實際發展情況,探索按照臨床型、研究型、教學型和綜合型的分類,對該市三級醫院進行分類管理。
方案提出,引導和支持部分市屬醫院向研究型醫院發展,調整考核方式,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科室及人員管理制度和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逐步實現本市醫療機構布局合理、各類功能差異化接續遞進、人崗相宜、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鼓勵三級醫院轉型建設研究型醫院
對于研究型醫院,《實施方案》給出的定義是:研究型醫院是指以臨床創新研究活動為主要功能的醫院,成果豐碩、影響巨大一般應為三級醫院。
《實施方案》明確,支持在“三城一區”(指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研究型醫院,規劃建設首都醫科大學研究型醫院,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研究型醫院建設,醫院建成后可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委托給具有研究型病房建設或藥械臨床試驗經驗的醫療機構進行運管。鼓勵引導現有醫院強化研究創新功能,轉型建設研究型醫院,2021年啟動2所研究型醫院示范建設工作。
除了試點建設研究型醫院外,鼓勵醫療機構建設研究型病房。醫院依據簽訂的研究型病房建設協議,按照病床不少于30張、一般不超過現有編制床位數10%左右的要求,建設研究型病房。
可不對研究型病房進行醫院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轉次數、病床使用率以及相關費用指標等考核。利用2-3年時間,建成20-30個示范研究型病房,逐步將研究型病房建設成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藥械試劑臨床試驗、醫學新技術臨床研究等創新活動的策源地,并為研究型醫院建設積累經驗,探索路徑。
系列政策組合,推動研究型醫院建設
為推動研究型醫院建設,《實施方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包括實行科研項目負責人負責制,醫療衛生機構將科研項目的經費支出、科研團隊組建(含聘用)、科研績效分配以及科技資源支配等管理權限賦予項目負責人,由項目負責人在科研項目合同約定范圍內依法依規實施。
承擔國家級和本市重大科技計劃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可根據需要安排項目組成員專職從事科研。在保證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本人申請、所在醫療衛生機構同意后,科研項目負責人可到企業兼職從事與本人職務發明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
醫療衛生機構對國家醫學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專科和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在科室的技術負責人實行全市、全國和全球公開招聘,要設置科研崗位招聘專職科研人才,逐步增加研究人員比例,形成支持重點科室和專業可持續創新發展的研究力量。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醫療衛生機構或重點專科(專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定。
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作為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在市屬醫院績效評價中,將科技創新相關指標權重由12%增加至15%,2022年增加到20%左右,與醫療功能評價指標同等權重,探索設立科技創新專項績效考核體系,逐步將創新成果產出作為科技評價的核心內容。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將科技創新績效評價結果與人員薪酬分配、高級職務評聘的推薦和中層干部任職考評等掛鉤。
面向北京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和會員,支持北京預防醫學會和北京醫師協會等設立科技獎項,支持北京醫學會持續辦好北京醫學科技獎。對在疾病防治和公共衛生研究中創造新技術、新方法、新方案或在解決重大科技問題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市級獎勵。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支持醫療衛生機構積極申辦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國家轉化醫學中心等科技和衛生健康重大項目,積極爭取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科技項目支持。
針對醫療衛生機構制劑上市難、難入醫保、質量不統一等問題,要研究搭建醫院院內制劑生產公共平臺,加快一批群眾歡迎的“明星小藥”等創新醫藥產品轉化應用。建立醫院制劑委托加工、醫院制劑成果轉化等院企供需對接機制,促成醫療衛生機構、科研機構與醫藥企業之間的“一對一”合作。
加大行業專項投入,支持開展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病原識別和診斷治療防控規范(指南)研究、重大疾病防治干預方案和傳染病流行病學預警預測模型研究、創新醫療器械開發、罕見病、抗腫瘤藥物和干細胞等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引導創新成果優先在本市轉化應用,在衛生健康“卡脖子”領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解決方案。
建立多元投入機制,支持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和醫療衛生機構通過與醫藥企業、風險投資機構、社會捐贈和公益基金組織等各方共同出資的方式,拓寬籌資渠道,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市屬三級醫院按照不低于年醫療收入的2%建立院內科技創新專項經費,用于專業建設、創新團隊培養、項目研究、成果轉化和科技獎勵等創新活動。各區圍繞2-3個公共衛生和臨床專科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和發展。
強化機構主體責任。醫療衛生機構是醫學科技創新的主體,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科技創新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由主要負責同志分管科技創新工作。
醫療信息化共享開發是重點
《實施方案》提出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開發利用”為重點,一是加強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推進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醫學影像和通信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和辦公系統的數字化進程,逐步將病人的診療和健康信息、衛生經濟信息與醫院管理信息等進行有效的整合。
二是推進電子病歷影像共享。設計北京市健康云,實現北京市電子病歷、檢驗結果、社區居民健康檔案、處方信息和電子醫學影像共享,以及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其他信息互聯互通。
三是鼓勵引導互聯網醫院和智慧醫院建設。大力發展醫學人工智能技術、信息網絡技術、生物醫藥技術,推廣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應用,通過政府統籌推動,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企業技術為支撐,建立北京市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平臺,形成“1個互聯網診療服務監管總平臺+N個互聯網醫療子平臺+1個互聯網醫院公共服務平臺”的格局,支持通過互聯網醫院平臺為患者在網上看病買藥用藥提供便利。
發展智慧醫療、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建設智慧醫院,2021年啟動1所智慧醫院示范建設,在創新中促進服務品質提升、管理績效改善、相關產業發展。
當然,研究型醫院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3年,上海就提出,研究型醫院是臨床和基礎醫學研究結合緊密、轉化醫學機制完善、臨床新技術不斷涌現、疑難重癥診治技術優勢明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現代化醫院。
要發揮研究型醫院的輻射作用,建設科研創新、教育培訓、交流合作、知識服務等平臺,輻射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提高全市醫學科技整體水平。這也就是說,研究型醫院要做臨床和科研的“火車頭”。2013年4月21日,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成立。
至于為什么北京現在提出醫院分四類,也許一方面基于北京醫療資源豐富,在重大課題研究創新上應該成為全國領頭羊和旗手。而另一方面,或許也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如一個爆雷驚醒了我們:對于科研創新,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