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醫院管理模式正從粗放化向精細化過渡,其中醫療設備采購的管理也面臨著更為嚴格的要求。在醫院降本增效的需求下,醫療設備傳統的采購模式已難以滿足,亟待一種高效、精準、透明的采購解決方案。
“小、散、亂、多”的流通格局,如何破解?
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局辦公室發布《關于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的通知》。內容指出,力爭2022年新增建成社區醫院500家左右。
要求進一步完善房屋、設備、床位、人員等配備,加強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提檔升級,重點完善臨床、公共衛生、醫技等科室設置。
今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縣醫院名單》,1233家縣醫院納入提升名單。
今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下達2022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其中,新增縣域醫療衛生機構分類項目,補助資金總計24.12億元。
推進分級診療和強基層,始終是醫改重心所在,也是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要基石。隨著分級診療的落地,縣域及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需求迅速提升,但一直以來,“設備配置限制”始終制約著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
傳統大型醫療設備銷售模式采購周期長,流通領域里呈現著“小、散、亂、多”的生態格局,多數廠商采用渠道分銷模式開展業務。
由于渠道的介入,產品價格不透明,層層加價,即使是同一產品不同渠道的價格及售后政策也不盡相同。采購決策者“被迫營業”,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比較不同品牌及型號的產品參數及售后服務政策,買賣雙方缺乏信任,彼此試探,采購過程低效且成本居高不下。
在醫療器械領域,終端的購買價格往往是出廠價的三到四倍,這也是當前行業的通病,流通領域成為醫療機構“降本增效”的重要環節。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開展服務,形成現代流通新體系。把醫療器械的流通寫進《規劃綱要》,正說明了現有問題亟待解決的迫切性。